首页 > 

新能源产业初显规模 充电桩运营模式亟待改善

来源:
时间:2016-10-09 11:04:55
热度:

新能源产业初显规模 充电桩运营模式亟待改善  太阳能光伏网讯自国家鼓励充电基础设施政策发布后,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充电桩,充电桩业务企业也纷纷宣布将在北上广布局数万充电桩。  

  太阳能光伏网讯自国家鼓励充电基础设施政策发布后,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充电桩,充电桩业务企业也纷纷宣布将在北上广布局数万充电桩。

  数据显示,2015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36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4.79万辆,同比增长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46万辆,同比增长79%。新能源汽车整体呈爆发式发展。

  新能源产业初显规模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的基础设施。未来五年,我国充换电站数量要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80万个,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按照2020年500万辆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测算,充电网络利润空间为558亿元,其中增值利润空间可达233亿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电桩的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充电业务上,还包含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4S增值服务及汽车工业大数据等。

  自国家鼓励充电基础设施政策发布后,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充电桩,充电桩业务企业也纷纷宣布将在北上广布局数万充电桩。充电运营商、设备生产商、整体解决方案商,这三者是充电桩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角色。目前在北京,各方力量已经积极参与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其中包括国网、中石化、普天新能源等央企,北汽新能源、京能集团、华商三优等国有企业,还有富电科技、特锐德、充电网等民营企业。

  产业模式有待完善

  但现实情况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商业模式不清晰、车桩标准不统一、兼容性差、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等;充电桩在支付渠道、信息收集方面都是孤岛运营,无法互联互通。同时,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充电站建设进度慢、建设成本较高、私人充电桩小安装难度大,这使得目前的充电桩市场依旧处于无序状态。

  盈利模式不清晰、充电桩运营不赚钱一直被认为是充电桩发展的主要阻碍。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充电桩还在投入期,做充电服务运营,盈利并非遥遥无期,但在一年内达成盈利是不现实的。”当前,充电桩产业主要存在三种商业模式,即“充电桩+商品零售+服务消费”模式、“整车厂商+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用户”模式、“充电APP+云服务+远程智能管理”模式。

  成功案例初现

  以北京西站的港湾充电站为例,它是一个大规模的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该充电站由民企上海富电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共计100台充电桩,其中快充、慢充电桩各占50%,每日可满足900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其收费标准为电费+充电服务费+停车费。在这种收费模式下,富电科技负责收取充电服务费,电费和停车费分别由电网公司和停车场物业主收取。

  充电服务市场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已初步显现。以运营近一年的北京首家光伏超充站华贸充电站为例,如果每个直流桩利用次数为8次/天,充电服务费为0.8元/度,充电量约20度/次,1个直流桩的年充电服务费总计为46720元,而每个直流桩的投入为23万元,以此计算收回成本的时间将近5年。在成本折旧的情况下,该电站目前已经开始盈利。到目前为止,实现盈利的充电桩运营商,还有普天新能源和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公司。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