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遏制新能源汽车骗补必须“一查到底”

来源:
时间:2016-09-21 19:39:04
热度:

遏制新能源汽车骗补必须“一查到底”财政部9月8日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有关情况,曝光了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五个典型“骗补”案例。笔

  财政部9月8日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有关情况,曝光了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五个典型“骗补”案例。

  笔者认为,遏制骗补乱象,除了重罚涉事企业,还需完善补贴制度设计,建立严厉的行政、法律追责机制。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过度依赖政策庇护,补贴适时退坡,将倒逼企业弥补短板,推动行业尽快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已达334.35亿元。而其中有多少属于被骗补?一辆新能源客车最高补贴60万,如果属于骗补,那可不是小事。百姓的血汗钱用在哪了,难道不应查清楚?

  其实,财政部这次曝光的5家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究其原因,政策制订的补贴标准过高,超过了制造成本,同时对造车资质审核不严,生产使用情况缺乏监管等,难免造成车企鱼龙混杂,一拥而上分食补贴利益的乱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卑劣做法,与政府补贴初衷大相径庭,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侵犯了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造成了恶劣影响,使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此蒙羞,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综合损失难以计量。

  怎样遏制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笔者呼吁:

  其一,对骗补案件一查到底,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应建立更加完善的长效法治化追责机制,对所有骗补者一查到底。除了重罚无良厂商,对骗补企业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追回补助资金,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外,还应对骗补产业链环环深究、严查,逐一问责,并追究监管、审核部门的失职责任。对补贴资金贪为己有中饱私囊者,更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在财政部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应对所有骗补企业及关联者予以曝光,以期产生更大的震慑作用。

  其二,完善相关政策,补贴适时退坡。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要更加科学合理,高补贴、低门槛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提高产业扶持政策的准入门槛,不能造成企业的过度依赖和钻空子,着力点应回到技术研发创新上来。未来补贴的重点应该是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公众需求大的车种,使其形成规模,让中国的汽车制造业靠新能源弯道超车。政府应尽快采取补贴标准退坡制,并严格控制和收紧各种财政补贴,强化资质审批力度,采用税收和政府采购等市场化配套政策综合施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其三,车企应洁身自好,在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有望加速提升,预计全年产销达到60万辆,这么好的市场前景莫被葬送。骗补车企应眼光长远,把功夫下在提质增效上,绝不能再干“鸡鸣狗盗”之事。“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所有骗补者,终会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特别是作为“国家队”的车企,更应率先垂范,远离骗补。(文/李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