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改委能源所:重塑能源助力经济到2050年实现6倍增长

来源:
时间:2016-09-07 21:07:51
热度:

发改委能源所:重塑能源助力经济到2050年实现6倍增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机构9月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完全有可能以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可接受的方式,通过重塑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机构9月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完全有可能以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可接受的方式,通过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到2050年实现经济6倍增长,同时一次能源需求量仅比2010年增长1%。

该报告认为,在重塑情景下,2050年中国非化石电力占全国电力消费的比重可达82%,其中,可再生能源将为全国提供68%的发电量;中国有望2025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水平降低42%。

这一题为《重塑能源:中国——面向2050年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路线图研究》的报告在当日于北京举行的G20能效论坛上发布。

“重塑能源:中国”项目中方负责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戴彦德在论坛上介绍,“重塑能源:中国”研究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于2013年6月发起,并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落基山研究所和能源基金会(中国)三家国际机构的50多名行业专家通力协作历时3年共同完成。

该研究采用系统模型分析方法,聚焦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四大部门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研究,并分析具体技术路线选择、成本有效性、环境和社会影响等。

报告称,过去三十多年,化石能源发展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推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带来巨大资源环境代价,造成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后果。面临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艰巨任务,推动能源发展加快转型,是破解资源环境矛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快,但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不高。1978-201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是同期全球能源消费增速的2.9倍。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22.4%,但创造的GDP仅占全球的12.2%,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相差4-6倍。

与发达国家普遍进入油气时代、部分发达国家开始步入可再生能源时代相比,煤炭长期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中占主导地位。如果延续传统能源发展道路,即使考虑未来技术进步,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总需求将达70亿吨标准煤以上,无论资源保障、生态环境,还是能源安全、经济代价等都将难以承受。

报告认为,重塑能源是重构未来中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目前,全球能源技术酝酿重大突破,市场变革和科技创新不断加快,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了宏伟的能源重塑目标。

欧盟在“3个20%”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相比1990年水平减少80-95%,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75%。美国在《中美气候变化声明》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美国落基山研究所进一步提出重塑美国能源体系,到2050年,在美国GDP增长1.58倍前提下,不再使用石油、煤炭、核能、并大大减少天然气用量。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中国面临发挥后发优势、重塑能源体系的巨大战略机遇。”报告称。

重塑能源的主要路径应包括:

工业领域以产业革命为契机推动用能率先达峰,利用新产业革命所释放的技术红利,通过结构调整、需求减量、能效提升和脱碳化这四大途径,最大可能利用成本有效的高能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建筑领域以超低能耗建筑为核心破解建筑用能高增长锁定效应,通过实施引导建筑面积规模合理增长及推行建筑工业化、普及一体化和被动式设计、提高建筑用能系统和设备效率、发展智能系统、建筑终端用能清洁化。

在交通运输领域以模式和技术创新推动交通运输去油化、电气化。报告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能源需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若延续当前“汽车化”“公路化”以及“燃油化”发展方式,交通拥堵会加剧,大气质量、居民出行与生活质量将恶化,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80%,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交通运输部门可通过合理引导交通服务需求、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清洁燃料替代以及显著提升交通设备能效水平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排放。

在电力领域以可再生电力加快发展为突破口实现能源供应转型升级,电力部门可通过变革理念、技术革命、制度创新,在发电侧、用户侧和电网侧实现系统变革。

研究团队测算结果显示,重塑能源蕴含大量既有益实体经济、又增进民生福祉的增长机会,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巨大。2010-2050年,按照净现值计算,重塑情景下仅节约的能源总成本达56万亿元(2010年价),需要新增的总投资为35万亿元(2010年价),实现的净收益为21万亿元(2010年价)。如果考虑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能源安全改善红利,以及污染物大幅减排带来的健康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其产生的综合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更加巨大。

上述报告还建议,加强绿色低碳资源开发合作,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跨国天然气管道加快建设、跨境水利资源合作开发,促进区域电网互联互通,增加绿色低碳能源供应和进口。推动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开放,为提升低碳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推动全球能效、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加强共同研发和最佳实践案例推广,在保护各自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促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消除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先进高效节能技术产品供给和需求规模,推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高效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在全世界加快推广应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