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韩国电池未进推广目录 新能源车企遇尴尬
韩国电池未进推广目录 新能源车企遇尴尬已经上市的新车和一些研发已经进入后半程的车辆,更换电池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现在更换电池有点不太实际,电池目录也在持续更新,后续可能出现转机;而
已经上市的新车和一些研发已经进入后半程的车辆,更换电池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现在更换电池有点不太实际,电池目录也在持续更新,后续可能出现转机;而一些刚刚开始研发的车型,只能尽可能在已经公布的电池目录中寻找合适的供应商。
传言中要在8月份公布的第五批动力电池规范目录迟迟未能出现,让原本躁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变得愈发不能平静。
在今年4月29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以及动力电池新国标后,江淮等新能源主流车企就接到工信部的通知,要求在两个月内按照标准对所使用的电池进行升级。
由于前四批电池公告目录中,江淮、北汽、上汽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日韩电池都没有入围,所以两个月的调整理论上包括电池供应商的切换。
三星、LG等电池供应商未能进入“目录”,江淮等使用这款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也不再享受相关优惠与补贴政策,而在当前依靠政策推动的市场环境中,无法得到补贴意味着丧失竞争力。
电池“限韩令”真的存在吗?
从2015年11月发布的第一批目录开始,直到2016年6月份发布的第四批目录,三星、LG等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始终未能出现在目录上。按照规定,采用没有进入目录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不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无法获得补贴。这也意味着一些车企可能不得不放弃三星、LG等韩系动力电池。
有媒体表示,动力电池规范目录“有点针对韩国企业的意思”。2016年9月3日,在天津泰达论坛上,当谈到韩国电池未进入目录一事时,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讳莫如深,表示“不做评论,最好问政府官员。”而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也婉言拒绝了采访。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一位领导则表示,“经济问题有时候也是政治问题,但即便是和政治因素有关,这也无可厚非。”他说指的政治因素是韩国政府一意孤行部署“萨德”导弹,致使中韩关系大幅度退坡。
不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认为,国家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保护本土电池企业,“没有听说对韩国企业有什么特别的对待,只要通过标准就行。”
尴尬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汽车产业不但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本土的汽车市场规模很小,其汽车产品以出口为主,而中国恰恰是韩国汽车工业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如果因为韩国企业错失市场,那么对于韩国的汽车工业而言,将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事实上,在所谓的电池“限韩令”下,中国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国内60%左右的大型乘用车企业都选择了三星SDI和LG化学两家公司作为供应商。尽管国内市场的动力电池企业为数众多,但能够真正满足下游企业技术要求、能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供应商却并不多。
此前,江淮汽车iev4采用的是国轩电池,iev5开始采用天津力神电池,iev6则升级为三星电池。而吉利新能源产品采用了部分LG的电池。
上汽最新的一款新能源汽车,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的插电式强混版本eRX5也有着类似的尴尬,按照原计划11月上市。如果无法获得补贴,整车就会毫无竞争力,上汽数亿的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等切换电池以后再上市,恐怕已经贻误了销售良机。
本来预计8月份公布的第五批目录未能如期公布。韩系电池企业能否进入此次名单,成为第五批动力电池规范目录的关注点。但是,上述多位官员和学者对此并不看好,但也认为远没有到媒体所说的“韩系电池将告别中国市场”的地步。
据了解,LG未能满足要求,关键是《通知》要求电池在国内制造和研发,目前LG、三星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韩国电池要获得官方认可,估计需要更长些时间。
“这也提醒企业要在供应商选择上,不要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表示,苹果公司电池供应商也会同时选择索尼、韩国三星等多个企业。
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已经上市的新车和一些研发已经进入后半程的车辆,更换电池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现在更换电池有点不太实际,电池目录也在持续更新,后续可能出现转机;而一些刚刚开始研发的车型,只能尽可能在已经公布的电池目录中寻找合适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