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连串海外并购打破环保市场僵局 海水淡化领域并购目的何在?

来源:
时间:2016-08-28 12:42:12
热度:

一连串海外并购打破环保市场僵局 海水淡化领域并购目的何在?   如果国内海水淡化项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并配合一些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或者电费减免,一大批海滨城市的收益临界点将被突破

   如果国内海水淡化项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并配合一些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或者电费减免,一大批海滨城市的收益临界点将被突破,届时海水淡化将正式告别发展的慢车道。

  2016年7月以来,一连串国内企业主导的并购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业的平静。

  

海水淡化行业,以前是围观者多,破局者少。如今这一困境将会被新一轮并购潮打破。东方IC | 图

  先是巴安水务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以获得源自国际巨头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术。而后,天壕环境全资收购了拥有5个海水淡化项目,以及十多项脱盐技术的赛诺水务。8月初,巴安水务宣布将再次出手,以96.7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ItN的64%股权,ItN的核心产品陶瓷平板膜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反渗透工艺的前端处理。最后,也是最令人瞩目的,外媒曝出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即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参与全球海水淡化巨头IDE Technologies的竞价收购,收购金额可能高达43亿元人民币。

  之前在环保领域中受关注度并不高的海水淡化行业,为何突然火了?这些收购的目的何在?

  ◆ ◆ ◆

  尴尬的“风口猪”

  海水淡化行业并非没有火过。

  2012年,为促进这一行业发展,国务院发布了海水淡化领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随后国家海洋局的下发文件中,开发利用海水是解决我国沿海、海岛乃至内陆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产业被视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随之而来的行业内外广泛的分析、讨论以及预测中,海水淡化产业将成为环保领域“风口猪”,美好图景跃然纸上。《意见》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吨/日,也即是当年规模的3倍。这被认为是重大政策利好。

  然而,随后几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数据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据国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处理能力仅为102.7万吨/日,三年仅增长了38%。

  毫无疑问,这只“猪”的飞翔梦并没有实现。

  那么,问题出在哪?海淡行业有一个天然的痛点: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处理工艺和技术,但产品——水却与传统的纯水或市政水的生产工艺并没有太大区别。相反,高耗能的脱盐流程带来高成本,这却成为了行业的最大桎梏。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