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方案:哪些是目前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
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方案:哪些是目前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 哪些是中国目前最有效的减排政策?7月7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及美国能源创新三
哪些是中国目前最有效的减排政策?7月7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及美国能源创新三家机构给出了答案。
当日由这三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方案》认为,在低碳情景下,能效政策对减排的贡献最大,2030年占总减排量的51%;而在强化低碳情景下,尽管能效政策的减排作用仍然突出,但清洁能源政策的贡献显著增强,2030年二者合计贡献了总减排量的90%。
报告称,“如果把所有政策进行排序,则提高重型车和轻型车燃油经济性、提前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提高工业设备能效、强化建筑节能标准及降低工业产品需求量等将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政策。”
最具减排效益的政策组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刘强介绍,由以上三个机构组成的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套系统动力学模型,识别并评估了35项气候、能源和环境政策对若干指标的综合影响。
“这些指标包括CO2和PM2.5排放、各类能源消费量、现金流变化、因避免公众健康影响及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货币化社会效益等。”刘强说,课题组通过该模型测试了10000多个情景,识别出了能够实现中国相关低碳目标的最具有减排效益的政策组合。
研究报告的最重要结论是,中国能够通过实施一系列已知政策使其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达峰,且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够推动中国实现具有成本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转型,同时带来巨大的公众健康效益。
研究结果显示,低碳情景下中国CO2排放将于2029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110亿吨CO2;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CO2排放将于2022年达峰,峰值水平约为99亿吨CO2。
该项研究把中国碳减排政策按照减排途径归为四类,即清洁能源、能效、需求管理及直接减排类政策,并通过情景对比评估了四类政策的减排效果。
课题组分析认为,为有效推动中国的碳排放控制,未来应积极推进全国碳定价机制,目标碳价应不低于60元/吨CO2,并在碳交易中对许可证进行拍卖而非免费发放;继续提高电力部门的非化石能源装机目标,同时强化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相关标准。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工业部门转型,加速去重工业化进程;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一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新建建筑的最低标准。按照《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相关要求,加快削减氢氟碳化物。
课题组称,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还应考虑预期政策成果、当地条件及市场状况。如果政策设计得当,这些政策可相互补充,加速新技术的部署,同时降低成本。而最成功的能源与气候政策制定往往基于以下9个原则:
保证持续完善,确保政策一致性及执政效果的不断改善;设定明确目标以促进创新,并由市场决定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案;对实际效果进行奖励,而非对投资进行奖励,这将为企业甚至全社会寻找最佳方案提供灵活性;政策设计应随时间进行不断调整,并配备以有效的政策测量、评估及调整计划;
以及力争在新基础设施设计及建设时期引导投资,而非在基础设施建成并投运后再对其进行改造或替换;关注制造过程的上游部门,政策作用对象应覆盖100%市场;政策尽量广泛覆盖各类碳排放源,减少“碳泄漏”,并识别最低成本的减排对象;确保政府的执政部门拥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同时拥有执政的充分权限;促进私营部门投资和创新。
课题组表示,合理应用以上原则将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并有助于降低成本、加速创新,为中国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六大重点工程助力安徽合肥节能减排2024-08-16
-
刘陇华:分布式光伏并网有政策 无机制2024-08-16
-
国内扶持政策缺失 储能应用未获国家足够重视2024-08-16
-
光热发电发展相对缓慢 专家呼吁出台支持政策2024-08-16
-
2024年全球生物质能装机或超122吉瓦2024-08-16
-
京津冀融资3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2024-08-16
-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出台光伏核电等绿色产业迎利好2024-08-16
-
合肥关于申报2015年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的通知2024-08-16
-
光热发电发展相对缓慢 专家呼吁出台支持政策——光热发电政策环境亟须完善2024-08-16
-
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趋大 弥补现有能源结构不足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2015年1-5月风电政策回顾2024-08-16
-
农业部1亿美元投资推动美国生物质能发展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财政部: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