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首个光能互补产业园区诞生
青海省首个光能互补产业园区诞生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同仁县保安镇塔乡滩村,是全国著名的“热贡艺术”发详地。这里属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年日照时间长、降
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同仁县保安镇塔乡滩村,是全国著名的“热贡艺术”发详地。这里属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年日照时间长、降水量低,农作物产量不高。6月30日,润鸿裕和同仁1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投运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面,标志着这里诞生了青海省首个光能互补产业园区,并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另一番新气象。
新型工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
8月8日,烈日炎炎。和骄阳一样火热的,是光伏大棚内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方圆几里都看不到一个人,你瞧,现在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青海润鸿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全明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改变,对光伏大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光伏大棚采用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共138个,该项目去年8月开始建设,总投资1.5亿元,占地600余亩,装机容量10兆峰瓦,建成后年均发电量达1365.44万千瓦时。在国网黄化供电公司积极支持下,这些清洁的电能将全部并入电网。
不仅如此,据王全明介绍,光伏大棚不仅解决了“升温、保温”问题,而且为倡导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这种光伏大棚的开发,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重要作用。太阳能光伏农业大棚将光伏产业与农业联系起来,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光伏大棚的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化石能源、不排任何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占用土地资源。每个大棚一年发电量在8.6万千瓦时左右,却无污染、零排放,很好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此外,太阳能光伏大棚不仅收益好,还可以减少植物病虫害,保证生产的是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
“光伏大棚不仅清洁环保,而且收益高。”王全明还给我算了一笔账,青海地区全年平均日照较长,年日照时间约1884.42小时。按满负荷运行,全年发电量能够达到1365.44万千瓦时;按照收购发电价格0.95元,预计一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再加上棚内经济作物的收益,一亩地一年的农业产值就能达到5000元。
由于该项目地处偏远地区,缺少完全相匹配的的配套电力设施,为了更好地服务光伏大棚项目在塔乡滩村的落地,国网黄化供电公司从项目受理之初就开辟绿色通道,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主动深入项目基地,从政策宣传、技术咨询、业务受理、简化流程、并网验收与调试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为缩短施工时间,国网黄化供电公司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贴心服务,协调解决施工难题;相关部门从施工的组织、安全措施的制定落实、材料的供应等方面各尽其责,全力支持。
为家乡打造光伏农业活招牌
看着塔乡滩村600余亩的地上一块块光伏电板搭建起来,保安镇党委书记陈赟章说:“有了这些蓝板板,大家现在每年能分红到3000元,还可以去光伏电站打工,以后就不用跑远门了。”
说到这里陈赟章给我算了笔账,现在村里600余亩的地每年就有31.9万元的固定收益,再加上光伏大棚项目建成后将吸纳周围所有村庄1000余名劳动力,带动了村民们一起致富。
“现在好了,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前工作了,除了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有一笔土地收益呢,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谈起光伏大棚对当地带来的变化,家住保安镇塔乡滩的藏族大叔索南多杰深有感触。
保安镇党委书记陈赟章告诉我们,未来,保安镇塔乡滩将建成高原特色现代光伏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一个集工农贸、产学研、产加售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园区。农业和光伏“联姻”,建立了“棚内种菜、棚顶发电”的新模式。这个项目是青海省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一次探索与尝试。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地推动当地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电力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还将提升高原特色产业园区的内容与档次,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陈赟章表示,保安镇有了光伏发电产业这个“活招牌”,可以发挥农光互补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向乡村休闲旅游进军,实现“农业强镇梦”。(通讯员 韩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