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连云港“抵制”核循环项目事件反思

来源:
时间:2016-08-11 09:09:45
热度:

连云港“抵制”核循环项目事件反思   8月10日凌晨1点36分,连云港政府官网微博宣布暂停核循环项目选址前期工作,至此引发广泛关注的连云港事件暂时告一段落。近年,不少地区陷入邻避运

   8月10日凌晨1点36分,连云港政府官网微博宣布暂停核循环项目选址前期工作,至此引发广泛关注的连云港事件暂时告一段落。近年,不少地区陷入邻避运动困境,下面通过梳理各地邻避运动,揭示了官民互动机制中存在的九大问题。

  案例列举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地方政府在邻避运动中多采取了容忍态度或者做出了让步。

  事发前

  公共决策 未达共识

  对于如何规避邻避运动,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作为一项建在民众后院的公共决策项目,相关部门和企业有必要在前期通过听证、协商等方式听取民意,形成共识和互信,从而奠定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

  2012年,@人民日报 就曾发文《正视“邻避心态”下的“环境恐慌”》,称“如能通过听证和协商等制度渠道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公众就不会在制度缺位后选择冲突对立。”

  2015年,北京理工大学政府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弱势群体经济学 曾表示:“重大公共决策首先要经居民讨论或听证、议会或人大辩论、表决,然后形成规划或决策。”对于一意孤行的公共决策,也有大V直言其后果,@摘星手010:“受到冷落的民意极可能演变成‘民议’、‘民怨’,甚至‘民愤’。”

  盲目保证 事后打脸

  地方政府和民众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休戚与共,应该遵循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而事实上,相关部门可能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盲目向民众保证无风险、无隐患,最后被事实打脸,挫伤政府公信力,并为后续邻避运动埋下隐患。

  福建PX项目一度引发热议,官方及官媒都曾表示PX项目至今无重大事故,2013年人民网报道《人民日报:全球PX项目几十年未出过大的安全事故》,2014年腾讯新闻《工信部回应国内PX项目落地难:至今无重大事故》,然而福建古雷PX工厂在2013-2015两年内发生了两次爆炸事件,此事一直为民众所诟病。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曾就如何化解邻避运动表示:“政府不要去承诺和担保一定会安全,因为你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控制。”

  疏于科普 情绪焦虑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工厂建设越来越密集,尤其是高新技术工厂的规划和落实,为了保障民众顺利配合相关决策的实施,相关部门应该一方面在日常宣传中不断向民众科普相关知识,包括技术创新减少生态破坏、科技创新造福社会等,提高民众科学认知减少因环境污染、生态崩溃造成的天然恐惧。

  网络大V@摘星手010 曾说:“疏导民众,提高科学素养,消除对邻避设施的敏感、恐慌。”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竭力提高民众的公共责任感,倡导不因小家利益抵制社会整体规划,避免出现惠州市博罗县环卫局局长黄国雄所说的“要建一个公厕,周围都有很多人反对”的现象。

  信息封闭 秘密开工

  相关部门本应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共决策更应如此,才能解答民众疑惑获取公众信任。不少自媒体及网络大V均指出此次连云港事件的最大弊病在于相关部门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民愤爆发,这也是目前官民互动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月10日微信公号“旧闻评论”在《连云港反核 | 谨慎欢迎暂停核废料项目选址(ZT)》文中称,“因为信息封闭,终于酿成进退维谷局面。”@博联社马晓霖:“关键是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透明,关键在于是否做足了增信释疑的铺垫工作。”

  事发中

  极端表达 拒绝沟通

  2014年中国青年报刊发《邻避运动:是发展之痛,更是进步之阶》,文中称“每一次具体的邻避运动,都是一次极端化的利益表达,公民、社会和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邻避运动以民众自身利益为诉求,在群体极化的趋势下容易陷入情绪化抵制的“死角”,造成民众执意要求政府完全满足诉求,拒绝与政府沟通协商的局面,甚至存在肢体冲突的可能,如仙桃抵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此外,政府被迫处于两难境地,不管是坚持项目落地还是服从民意都会产生后续负面影响,使事态严重化发展。

  自说自话 信任缺失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政府部门主控话语权,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并有充足的时间应对舆情。而互联网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的社会现实对话语权体系进行解构,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且在多种因素下,出现自说自话、互不信任的现象,直接加剧了邻避运动的对立局势。

  网民@克里斯唐 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社会信任的缺失。官方说觉得一帮乌合之众在瞎闹,百姓说政府想蒙人。官方讲了一百个科学道理,百姓说:不抵制不是本地人。信任缺失,能沟通的道路越来越窄了。”

  姑息造谣 次生舆情

  在与公众密切相关、信息模糊度高的情况下,舆情事件易滋生谣言。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决策中,官民双方信息不对称时,官方的沉默,或为谣言的滋生与扩散放开了闸门,最终诱发次生舆情。

  连云港事件中,类似“全世界唯一的核电站废料处理中心将在连云港建设”、“核循环处理站建成后,全世界的核废料都将运到中国处理”、“核废料是不可以利用的,只能永久填埋起来,将来连云港会变成一座核墓地”等谣言大量滋生,@头条新闻,网络大V@千钧客 都曾对此辟谣,@庄志明律师 则直接发博表示,“关于连云港事件的谣言和真相,就在这里!”

  事发后

  软硬失衡 进退两难

  此次连云港事件再次以暂停项目告终,“一闹就停”似乎已经成为邻避运动的沉疴。虽然民众诉求得以满足,但是不少人对此均持有保留态度,认为涉事地方政府在邻避事件中多次容忍让步不仅会压缩官民沟通空间,还会侵蚀政府公信力,软硬失衡方法致自身进退两难。

  2016年中国环境报刊文《缓解集体焦虑 攻克邻避难题》表示:“‘上马—抗议—停止’的过激博弈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理性沟通越来越难,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网络大V@昕飞扬1996:“连云港的这种处置方式,就是在告诉大家:遇事就得闹,闹的越厉害,越容易达到目的。政府的公信力就这样被侵蚀,群众中的戾气就这样被一点点养大。理性、科学与法治,一次次的被羞辱。”

  硬性平息 加剧矛盾

  邻避事件往往带来群体聚焦,大规模群体集会则会给涉事地方政府造成极大困扰与负面影响,甚至还会严重影响民众正常的生活,此时,涉事地方政府为消弱负面效应,便会出面平息,但采取的部分平息手段,如动用警力过度维护秩序的举措可能会遭受舆论诟病,甚至滋生谣言。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 曾就此发博称,“垃圾焚烧厂之规划兹事体大,若有差池,受害者并非仅为普通群众、普通公务员,警察、当地领导人也可能被殃及。此时一味用强,甚至因本地警察、公务员执行不力,便调用外地警力硬性平息,事件或暂时获得平息,但政府的公信力一定会加倍流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