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0年跋山涉水 他们要让“不毛之地”变“风光”(图)

来源:
时间:2016-07-18 11:13:54
热度:

10年跋山涉水 他们要让“不毛之地”变“风光”(图)朔州3人组专去无人区义务测量,通过找寻未利用地,让光伏和风电企业择地而起;  10年前,他们成立了朔州市首支民间义务蓝天服务队,

朔州3人组专去无人区义务测量,通过找寻未利用地,让光伏和风电企业择地而起;

  10年前,他们成立了朔州市首支民间义务蓝天服务队,扛起了义务测量未利用地的大旗;

  10年间,他们走了20多个省市区,测量出近300万亩未利用地,这些地转化为风电和光电用地的比率达到了70%以上;

  10年后,他们发出了“请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接力守护我们共同的蓝天”的呼唤。

  他们是徐升、刘学军和靳鹏。7月10日,记者跟随他们跋山涉水,体会那份艰辛,听到了大家对他们的赞誉。

  10年来义务寻找测量未利用地

  一见面,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徐升一再说“十年风雨都过去了,困难也不值得提了。我快跑不动了,好多未利用地还没去,倒是希望年轻的志愿者能够加入我们,进行义务测量的接力。”

  徐升介绍,未利用地指的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发展新能源成了环保路上的重中之重。可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凸显,未利用地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香饽饽”,尤其是一些新能源企业,特别偏爱这种“不毛之地”。“我们10年来就是一直在义务寻找测量未利用地,向环保型的风电和光电企业提供相关参数,给蓝天减负,让人民增富。”

  记者提出跟他们去体验一程,徐升满口应承“10号我们去平鲁寨子山,9号咱联系。”

  7月9日下午,徐升来电话说“咱明天早上6点准时出发,争取8点上了山。”

  10日早晨6点,徐升和他的两个搭档刘学军和靳鹏准时出现在记者面前。开面包车的是36岁的靳鹏,42岁的刘学军在最后一排照看测量仪器。

  徐升说,寨子山他们已经去过多次了,这次去是确认山顶的拐点坐标,“有时候,一个地方要去十几二十次。”

  40多分钟后,面包车到了平鲁寨子山脚下。记者以为是要徒步登山,没想到,靳鹏只是减了减速,硬是从缓坡处往上冲。面包车开始左右摇摆颠簸,记者紧紧地抓住扶手,徐升开玩笑说“放心吧,靳鹏的技术练出来了,能把面包车当坦克开。”

  面包车“左冲右突”十几分钟后,无“路”可走了。

  徐升抱图纸,刘学军和靳鹏扛起仪器,在布满乱石和荒草的山坡上向山顶挺进。

  路是没有的。有的地方坡度超过了50度,但这毫不影响他们的行进速度。

  一个多小时后,当记者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爬上海拔2100米的寨子山山顶时,他们三人却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测量记录着。

  山顶上,空气清爽。记者一屁股坐在地上,老半天起不来。徐升安慰记者说“我们的脚力是10年锻炼出来的,你先歇会儿吧。”

  朔州首支民间义务蓝天服务队

  忙乎两个多小时,收拾好仪器小憩时,他们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些被称为“发神经”的故事。

  2006年,是煤炭的黄金年份,很多人以与煤相关的工作为荣,很多人都不把初期投资大、见效慢的新能源企业看在眼里。当时的互联网已悄然兴起,喜欢新生事物的徐升从网上得知,外国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新能源上闯出了一片天地,可国内却发展缓慢。徐升说“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我上网一查发现,我老家平鲁区西部山区具备建设风力发电厂的气象条件和社会自然条件。我就开始上山寻找这些地方,想向有关部门推荐。”

  徐升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只要有休假,他就往山上跑。有一天,他在平鲁区阻虎乡山上的一块常年干旱、不能种庄稼的高地里,遇见了想在山顶投资做点小本生意的两个人——32岁的刘学军和26岁的靳鹏。他俩也是平鲁人,听徐升说“如果这块地能建起风力发电厂,环保和经济发展肯定两全其美。”他俩忙摇头“我们哪有那么多钱干这?”徐升笑了“咱看好地方,别人来投资,对咱的乡亲们也有好处啊!”

1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