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全球油市即将实现供需平衡吗?
全球油市即将实现供需平衡吗?在过往一系列关于石油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下研究结论:现阶段供给侧因素正主导油价走向;石油供应格局正持续向多元化和充分竞争的方向发展;地缘政治对
在过往一系列关于石油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下研究结论:现阶段供给侧因素正主导油价走向;石油供应格局正持续向多元化和充分竞争的方向发展;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冲击能力减弱;石油的金融属性逐步加强。
随着全球油市的发展,近日来,各大专业机构和业内人士纷纷预测表示,全球石油市场供需逐渐平衡,并相应调整油价预估水平~~
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7月7日表示,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恢复,生产和需求间100万桶/天的过剩现象将会消失,不过受限于依旧高企的石油库存,国际油价的涨幅或许有限。
沙特能源大臣法力赫7月2日曾表示,目前国际油市正趋于平衡,油价开始稳定。
而在6月中旬,法国兴业银行也曾在报告中称,油市期待已久的再平衡终于开始了。同时该行上调今年三四季度的布伦特原油预估,以及明年的油价预估。
而在两年前,国际油价开始持续下跌时,美国IHS能源公司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博士曾指出,国际原油市场正在寻求新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目前正在达成。IHS能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岑国纬日前分析说,持续困扰国际石油市场多年的供应过剩问题,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末得到缓解,全球原油需求增长超过供给。
2014年国际油价大跌的根源在于供应过剩。当时石油市场每日需求增长100万桶,而供应量每日增长200万桶,达220万桶/天至280万桶/天,主要来自于美国非常规油气产量的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国际油价接连大跌。
美国页岩油生产在2015年春天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月下降。非欧佩克国家普遍减少了上游油气投资。目前,美国页岩油日产量比高峰时期下降了100万桶。
从供应端看,据OPEC的6月石油供应攀升至三年高位,因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创纪录或接近纪录水平,凸显OPEC主要产油国专注于维护市场份额。而从最新数据来看,以伊朗、沙特为代表的OPEC国家并没有减少石油供应的趋势。
从石油的需求特性来看,其价格弹性较低而收入弹性较高,这就意味着前期油价腰斩式的下跌并不能刺激需求的显著提升,而收入提高所带来的需求增加也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二是全球贸易活跃度的下降和整体经济增速放缓。
而IHS预测2016年石油供应为负增长,将下降40万桶/天,这主要是由于美国页岩油产量的持续下降。随着2017年国际油价上行至一个稳定区间,石油供应量将回升,美国页岩油生产也将恢复,预计2017年全球供应量增速会在110万桶/天左右。而支撑需求增长的主要国家是中国、印度和美国。
图8是1965年至2014年美国实际GDP增加值与石油消费增长量之间的散点图,在图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1980年前后,石油需求增长对GDP的弹性大幅下降,表现为斜率的明显走平,而2008年之后,需求的GDP弹性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源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进步。同样在图9当中,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对GDP增长的弹性在1970年后发生较为明显的下降,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单位GDP增长量所带来的石油消费量将进一步减少。
国际油价作为全球石油市场供需状况的最直接表现,过去几个月油价开始企稳回升。
对于英国脱欧,虽然市场人士普遍担忧英国经济放缓,进而影响整个欧盟经济,由此影响到石油市场的需求面,但是,在脱欧公投之前,业内对于英国的石油需求增长就没有太高的预期,其石油需求量在全球占比较低,而整个欧盟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也相对缓慢。同时也应看到,英国脱欧会引起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金融市场,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到对油气行业上游勘探开发的投入。投资的过于谨慎可能会对美国页岩油生产等造成影响,从而可能进一步促进原油市场供应面的收紧。
从近期油价走势来看,虽然油价数值略有差异,价格走入上行期是普遍共识。同时也应看到,油价回升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依然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有时甚至会比较剧烈。
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因为欧佩克放弃了发挥机动生产商的调节作用,如今的国际油价主要由市场来决定,由此增加了油价波动的风险。
总体上看去,目前国际原油供应量已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虽有尼日利亚等产油国原油产量发生波动,但毕竟幅度不大,况且又属于突发因素引起。中国作为全球原油消费第一大国,目前的原油进口量增幅也在逐步放缓。从全球石油钻井活跃数来看,目前页岩油恢复生产的迹象也并不明显。从加拿大石油区失火、英国脱欧事件、以及近来的尼日利亚武装冲突致使产油量减产,国际油价的跳板反应相当迅速来看,市场主导国际油价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市场作为调节供需的最重要的杠杆,当油价主要由市场来决定时,油市的供需平衡还会远吗?
上一篇:氨–未被关注的空气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