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煤炭业:曙光下的新常态

来源:
时间:2016-06-23 10:01:05
热度:

煤炭业:曙光下的新常态当下,在政府的引导下,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实施,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入全面执行期,特别是276限产在上半年取得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限

当下,在政府的引导下,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实施,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入全面执行期,特别是276限产在上半年取得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限产本质上仍是去产量,与实质性的去产能区别甚大。

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6375万吨,同比下降15.5%。1-5月份,全国累计生产原煤134386万吨,同比下降8.4%,同比降幅较上月增加1.6个百分点。

上半年供给侧政策密集出台,从中央到地方到部委政策均已出台,关停产能、人员分流、债务处置三大特点均已涉及,不过从政策角度看,无论是关停产能还是人员分流还是债务处置,政策均还未细化到可以具体实际大规模操作的阶段,政策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从资金角度看,中央1000亿的资金整陆续下发,但额度今年仅占1/3左右,地方层面资金仍需后续进一步落实到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地方政府对于去产能目标的心态是“宁愿多报、不愿少报”,以争取获得更多的基础资金支持。在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的发放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监管去产能的实际成效、杜绝骗补,这需要一系列的具体管理细则。

此外,从债务角度来看,目前庞大的刚性债务仍需政策进一步明确处置的方式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

可以判断未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将再次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旋律。不过业内分析认为,限产本质上是在需求持续下滑、煤价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拖底”的政策,仅仅为“一时之计”,持续性还需经受考验;供给侧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3-5年的计划是渐进式的去产能,供需短期回到均衡的可能性不大。

当前煤炭下游需求的疲弱并不支持涨价的持续。近期煤炭价格的连续上涨更多的来自于供需两弱的相对平衡。包括此次下水煤的提价,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也只是盈利修复,我们看到当前市场的煤炭价格也只是回到了2015年下半年的水平。

宏观层面看,进入二季度后,财政政策继续维持适度的扩张力度,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高增长,但目的仍然是托底,而不是拉动经济向上。经济长期改善的机会仍在改革,当下平衡性政策维持的相对稳定环境,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为改革和新产业的崛起赢得时间。

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7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增速同比回升0.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平稳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大于二产。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继续显现。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26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37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1712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6%,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5个百分点。

下游焦炭钢铁行业看,端午节后,国内炼焦煤市场开始潜移默化,下游焦炭价格下行更加明显,分析其原因,下游终端实际需求释放不及预期,倒逼钢材价格从高位开始回落,钢厂难得的利润损失殆尽,进而开始打压原料价格,而且焦炭下行趋势似乎未见放缓趋势。

目前,我国钢铁市场已进入淡季,高温多雨以及麦收都制约着终端建筑工地的施工进度,终端市场消耗钢材量明显减少。同时贸易商对后期看降情绪较浓,多维持低库存运行,贸易商蓄水能力减弱。钢材供应不断增加,而需求持续维持弱势,因此钢材价格难以得到支撑,后期趋弱运行可能性较大。

近日,国内板材企业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相继出台7月份价格政策,对热轧、冷轧等主流板材品种出厂价格下调180-200元/吨,部分钢厂订货优惠幅度加大,显示板材企业合同订单组织遇到一定压力。

当前,去产能终于破冰,反映政府在“稳增长”巨大压力下,主动出击,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表现。然而“既要产能退出,又要尽可能重组,少破产”,“让大量职工工作不丢”的表态,也显示了对待去产能工作的矛盾心态和难度。

与市场化国家去产能有所不同,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化解绝不能仅就去产能而“去产能”,要从制度性、体制性原因出发,配合以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价格改革、金融与财税改革等多项措施协调推进,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危机的初衷。

当前形势下,煤炭的下游行业均处于被动地位,火电面临环保压力,钢铁水泥均处于产能过剩之列,城市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需求的根本保障。但无论如何,煤炭行业的“瘦身”之路已经开始。相信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中国煤、焦、钢行业一定能走向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