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来源:
时间:2016-06-15 23:24:40
热度: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依靠单一的处理技术与应急的处理方案,尽量短时间内可能能够消除水体的黑臭,但并非是长治久安的治理措施,城市黑臭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依靠单一的处理技术与应急的处理方案,尽量短时间内可能能够消除水体的黑臭,但并非是长治久安的治理措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体系应根据“外源控制+内源控制+提升自净能力+综合管理”的理念建立。

  城市黑臭水体现状

  我国自“九五”期间开始启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经过近20年的治理,在大江大河水质改善的同时,城市中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河流、河道和小型湖泊等水体,老百姓周边的毛细血管河流水质尚未好转,部分城市出现多条黑臭水体,甚至城市区域内的主干线河流也出现黑臭现象。

  水体黑臭是大部分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产生的环境产物。国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也出现过城市水体黑臭、水体污染的现象,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中期的英国晤士河。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莱茵河由于重工业区工业污水的排入,水体发生黑臭现象。同期,美国的芝加哥河、特拉华河等,也曾污染严重而常年黑臭。

  我国由于近几十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加快,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使得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镇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导致城市水体大面积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截至2016年2月,我国已排查出黑臭水体1861个。其中,河流1595条,占85.7%;湖、塘266个,占14.3%。从黑臭水体地域分布来看,南方地区有1197个,占64.3%;北方地区有664个,占35.7%,总体呈南多北少的趋势;从省份来看,60%的黑臭水体分布在广东、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十二五”以来,我国对解决和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十分重视。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对黑臭水体治理和水体水质提出的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2015年8月,住建部、环保部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目标、原则、工作流程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对城市黑臭水体的识别、分级、整治方案编制方法以及整治技术的选择和效果评估、政策机制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指南》,到2015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已基本完成);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黑臭水体成因和分级

  黑臭水体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水体黑臭是由于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转化为氨氮、腐殖质、硫化氢、甲烷和硫醇等发臭物质。此过程引起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造成缺氧环境,产生的有臭气体逸出水面进入大气,水中铁、锰等重金属被还原,与水中的硫形成硫化亚铁等化合物,形成大量吸附了FeS、MnS的带负电胶体的悬浮颗粒,使水体变黑、变臭(见图1)。

  

图1 水体黑臭发生机理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