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谋绿色发展助煤企“过冬”

来源:
时间:2015-12-28 12:04:04
热度:

谋绿色发展助煤企“过冬”市场供过于求,产业转型压力骤增
今年前10个月,我省累计生产原煤1.13亿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销售9548.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12.27万吨。&l

市场供过于求,产业转型压力骤增

今年前10个月,我省累计生产原煤1.13亿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销售9548.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12.27万吨。“我省煤炭资源丰富,是产煤大省,两淮煤炭基地是国家首批规划建设的国家级亿吨大型煤炭基地,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保障基地。”省能源局相关人士说,去年我省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77.9%。

然而,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煤炭产能集中释放、市场需求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黄金十年”翻页而过,煤炭行业深陷“寒冬”,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的态势愈演愈烈。两淮煤炭价格倒挂,煤炭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安全生产及经营形势日趋严峻。

“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开采成本居高不下。”业内人士表示,两淮煤田煤炭资源普遍埋藏在-600米至-1500米间,煤层赋存条件极其复杂,高瓦斯、高矿压、高水压、高地温等灾害俱全。瓦斯和水害尤为突出,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44对,占生产矿井总数的86%,产能占总产能85%以上。

“随着开采逐步向深部拓展,安全开采投入越来越大,吨煤刚性成本不断增加。据测算,我省原煤生产成本400元/吨左右,是西部地区的3倍以上,成为制约我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省能源局煤炭处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逐步凸显,煤炭企业面临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但持续低迷的市场经营环境,造成企业亏损严重,资金链异常紧张,安全投入吃紧,安全开采压力加大。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北煤南运”、“西煤东进”及进口煤进一步挤压蚕食着我省固有的煤炭销售市场份额。环境约束趋紧,替代能源发展步伐加快,油气价格低位运行,煤化工效益受挤压……诸多因素使得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步伐受到掣肘。

刚需仍然较大,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

放眼全国,煤炭长期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有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仍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5%左右,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对煤炭的刚性需求仍然较大。

“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空间依然存在。”省能源局分析人士说,从煤炭资源储量来看,全省含煤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主要生产动力煤和炼焦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仍然具备。“从国内大背景来看,‘一带一路’的实施将推动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缓解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而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绿色低碳利用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预计到2020年、2030年,我省煤炭缺口仍将分别达3000万吨、5000万吨左右。”

我省煤炭赋存条件差等先天性不足的特点,给开采带来巨大的安全压力,但也促进了深部开采技术研发创新成果的形成。目前,我省煤炭专业人才、技术等力量雄厚,在勘察、设计、施工、采掘、转化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形成了煤炭深井开采等先进产业链,具备走出去开发、托管和实现技术资本化的先决条件。

“煤炭产业集中度较高也是突出的一个亮点。”业内人士说,我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地区,矿井分布密度大,单井平均产能高,精煤产量大,安全供应能力强。四大国有矿业集团人才、技术实力雄厚,煤电一体化、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中度高,培育壮大产业的基础优越。

集约高效清洁,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

在濉溪县境内的省循环经济工业园临涣煤焦化电基地,井下原煤经过洗选加工,最终变成精煤、焦炭、甲醇、精苯、硫胺、煤焦油等原料产品,洗选出的煤泥矸石则用来发电,变成绿色能源对外输送,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

新形势下,转变传统粗放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我省优势,走集约高效清洁低碳的路子,全面提升煤炭开采、加工、转换和利用技术水平,是实现煤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全系统安全有保障、全产业高效清洁、全过程低碳减排的必然选择。

“应通过加快产业升级和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实现安全高效绿色集约生产。同时,积极推动煤炭行业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力推广实施‘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省能源局相关人士说,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也是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促进煤电产业深度融合互补,推动煤炭行业由传统高排放利用向近零排放的清洁高效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多元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煤炭就地转化能力。

加快行业改革步伐亦是当务之急。“应当促进企业专注于内部生产经营和外部市场开拓。加快形成芜湖、安庆煤炭物流交易市场,完善两淮煤炭价格在长三角、华东、华中地区形成机制,提高我省煤炭在销售市场的话语权。”业内人士认为,同时要加大“走出去”步伐,采取技术输出、劳动服务、承包、托管、合作、合资等方式转移现有煤矿生产力资源,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产业,积极支持省属煤炭企业赴“三西”和国外勘探开发资源和技术托管资本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