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李克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大得振奋人心
李克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大得振奋人心李克强和马西莫夫共同见证了中哈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备忘录,以及两国开展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广泛领域产能合作的33份文件
李克强和马西莫夫共同见证了中哈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备忘录,以及两国开展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广泛领域产能合作的33份文件,项目总金额达到236亿美元。
“李计划”催生了国际间一种包容性全新合作模式
两杯橙汁、几片面包、一份沙拉——2014年12月15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一顿看似寻常的早餐正在进行。只不过,餐桌旁坐着的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哈总理马西莫夫。
事实上,马西莫夫是带着重大使命来陪中国总理吃这顿早餐的。此前一天,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李克强的会谈由原定交互传译一小时,变成同声传译一个半小时,彼此间谈得十分投机。哈总统把李克强提出的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就地建厂、对接哈国经济发展“光明大道”计划的倡议直接称为“李计划”。当他最终完全了解了中国总理关于加强两国产能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后,这位中亚地区卓越的政治家一拍桌子,说:“就这么定了!”次日一早,他便派马西莫夫总理来到中国总理下榻的酒店。
从照片上看,两位总理吃的早餐其实十分简单,但彼此商定的内容却相当“丰盛”。餐桌上,他们围绕“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初步共识。这是一份总价值达180亿美元的大单,涉及基础设施、公路、住房等10多个领域。
这顿被媒体称为的“天价早餐”,不仅是中哈产能合作计划的起点,也是李克强一年间不断丰富的“国际产能合作”的起点。今年3月27日,李克强对来华访问的马西莫夫总理说:“去年冰寒地冻的冬季,我们双方共同在贵国播下了一粒‘种子’,这颗‘种子’很快就‘发芽’,如今已经长得很茁壮了。”当天下午,两国总理共同见证双方签署涵盖广泛领域的33份产能合作文件,项目总金额达236亿美元。
一年来,这粒“种子”不仅“生根发芽”,而且“根繁叶茂”——根据半个月前召开的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第七次对话的项目清单,两国共收获价值241亿美元的52个项目。
不仅如此,中哈合作催生的国际产能合作理念,就像蒲公英一样正在飘向世界各地,播撒着更多新的“种子”。目前我国已与17个国家开展政府间、大规模、机制化的产能合作,参照的正是中哈产能合作模式。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李克强总理发表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的署名文章里写道。
这种基于全球视野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也势必给中国带来更多红利。正如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多次强调的,借助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价值链重构,是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大机遇。
政府间的产能合作没有先例,刚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巴甫洛达尔,一家电解铝厂的墙上镌刻着一排排汉字。这是该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电解铝厂,由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铝业公司合作建成。为感谢中方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在电解铝厂竣工时,哈方特意将他们的名字用汉语在纪念墙上标出,还列在了最前面。
这只是中哈产能合作结出硕果的一个小小注脚。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两国已经收获的项目涉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仅包括将于2017年世博会开幕前通车的阿斯塔纳轻轨项目,也包括计划明年开工的日产2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
“敲定合作项目时间快得惊人、项目大得振奋人心。”有媒体这样评论李克强总理一年前的哈萨克斯坦之行。这种务实高效的外交风格也为接下来的中哈产能合作定下了节奏:就在去年那顿“天价早餐”结束的10天后,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与哈萨克斯坦投资和发展部部长在北京共同主持了中哈产能合作第一次对话会。
双方都派出了“豪华阵容”:来自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农业部、发展银行等部门的47位参会代表,一口气提交了54个项目清单,涉及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等行业;中方参会单位包括来自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能源局、国家开发银行和河北省等,共计60多人。
“万事开头难。”一位参会人员告诉人民网记者,“因为政府间的产能合作没有先例,刚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对话会开了足足两天,其中一场磋商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深夜。
“由于是政府间的制度化合作,我们在磋商时逐字逐句地对文件,有时候一个‘等’字都要商谈许久。”这位工作人员透露。起初,双方甚至连“产能合作”这一词都需要反复沟通,因为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最后,这一对话机制正式命名为“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对话”。
一年来仅对话会就开了7次,有时开会从下午1点到凌晨1点
从第一次对话会就确立了中哈产能合作的原则,即“政府引导、企业对接、务实高效、互利共赢”。“我们绝不是拉郎配。”上述工作人员强调,“而是根据企业的意愿,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
不仅如此,参与中哈产能合作的中方企业项目也都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采取备案制,进而提高了双方合作的效率。“没有厚厚的一沓申报材料!”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的一位负责人连连摆手,“我们都是网上申报。”
一年来,两国仅对话磋商就开展了7次,中哈产能合作也逐渐被打造成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今年1月28日举办的第三次对话会,发改委一位副主任率领400余人的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接连举办了18场活动,双方草签了部门间《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备忘录》。
“有一天,我们开会从下午1点开到了凌晨1点,中间大家只喝了点矿泉水。”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当时阿斯塔纳的温度低到零下20摄氏度,等谈完出来,我呼口气都恨不得能变成冰。”
从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纳到骄阳似火的吉隆坡,国际产能合作正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在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中国产的“面包山”号渡轮,日常往返于尼泰罗伊市和里约市之间,因其安全、舒适、静音等优良性能,深受乘客青睐。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中铁二局承建的轻轨项目被喻为“撑起这座未来现代化城市的骨架”。
一年来,从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纳到骄阳似火的吉隆坡,从中亚区域扩展到南美,以及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版图已经横跨世界几大洲,也为天南海北各个角落的百姓带来便利。
国际产能合作也因此被国际人士誉为中国总理务实外交的“新名片”。今年5月在巴西,李克强首次提出中拉产能合作“3×3”新模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的国际产能合作,有了更明晰的阐述和更丰厚的内涵。
一个月后,李克强出访欧洲,国际产能合作的成绩单被进一步丰富:中国与比利时签署12项双边合作文件,金额超过180亿欧元;中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声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联合声明。
在不久前结束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李克强表示中方愿将东盟作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向。在访问马来西亚期间,李克强又倡议双方积极探讨开展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建设。
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一年前李克强戴着皮毛帽子的那次出访。中国总理飞越2个时区,冒着零下17度的严寒,来到距北京3650多公里的阿斯塔纳,参加在此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他与哈领导人共同播撒下的那颗中哈产能合作的“种子”,如今正在长成茁壮的大树。
12月14日,就在李克强总理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去年会谈的同一天,上合总理会议第十四次会议又将在河南郑州召开。据悉,“国际产能合作”又在其中扮演“重头戏”。它将结出怎样硕果?人们翘首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