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油价“跌跌不休” 沙特石油政策该何去何从

来源:
时间:2015-10-27 12:07:35
热度:

国际油价“跌跌不休” 沙特石油政策该何去何从近期,国际石油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国际石油需求长期低迷,这导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波动不定;同时,中东局势动荡不安,致使国际石油

近期,国际石油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国际石油需求长期低迷,这导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波动不定;同时,中东局势动荡不安,致使国际石油市场走向扑朔迷离。沙特阿拉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石油储量约占全世界的16%,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因此,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其石油政策的调整变动时刻影响着国际石油市场走向,牵动着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神经。本文以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为主线,从当前世界石油市场入手,分析沙特石油政策的成因、内容和影响,并预测沙特石油政策的走向。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跌跌不休”

国际油价变动是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变化的“晴雨表”,同时国际石油供求关系是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决定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因此国际石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超过了国际石油供给增加速度。

这导致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供应偏紧的局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1998年12月国际石油价格仅为9.25美元/桶,2000年低于20美元/桶,2003年年初突破,30美元/桶,2004年年9月突破40美元/桶,2005年6月突破60美元/桶,同年8月更是超过70美元/桶,2007年9月突破80美元/桶,2007年10月突破90美元/桶,2008年7月国际油价大幅飙升至147.27美元/桶。

但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长期不能走出国际经济危机阴影,世界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因而国际石油需求放缓,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局面,国际油价总体呈下跌趋势。

2014年年初,国际石油价格还高于100美元/桶,如布伦特油价为115.06美元/桶,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为107.26美元/桶。但2014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呈现断崖式下跌格局。截止2014年11月28日,布伦特油价仅为70.15美元/桶;到2014年12月31日,布伦特油价跌至57.33美元/桶,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为53.27美元/桶。2015年国际油价跌势进一步加剧。截至2015年10月10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49.63美元,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52.65美元。因此某些机构感叹国际油价“跌跌不休”。

此次油价下跌速度之快,跌幅之大,实属近年来罕见,同时也超出几乎所有机构预期。但是国际油价“跌跌不休”有其必然性。近年来,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停滞不前,非常规能源开发取得显著进展,因此美国能源进口量日渐减少,美国商业库存不断增加,石油出口自6月起,从多年来的10万桶/日增长到30万桶/日。此外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供应量持续增加,如俄罗斯石油产量持续增加,当前则处于其历史高位。在国际社会签署核问题协议后,伊朗石油产量将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因此,从长期供需关系看,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油价“跌跌不休”的局面近期将不会有明显改观。

沙特坚持“低油价、不减产”政策的原因

沙特阿拉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石油政策如有风吹草动,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将如影随形。在当前国际石油价格“跌跌不休”的局势下,沙特继续坚持“低油价”政策,让国际社会各界疑问重重。各界就沙特的“低油价”政策纷纷进行解读,但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沙特坚持“低油价”政策有其自身考量,即沙特坚持“低油价”政策是意在延长世界常规石油时代,维护其在常规石油市场的霸主地位。

石油是当今最重要的能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各国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正如E.F.舒尔茨所说:“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

虽然能源可以像任何其他货物一样买卖,但并不只是一种货物而己,而是一切货物的先决条件,是和空气、水和土地同等的要素。”但是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分布的非平均性,导致了石油生产和消费间的矛盾,形成了石油地缘政治,引发了一系列战争和国际冲突,如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长期以来,沙特凭借极其丰富的石油储量、巨大的石油产量和高额的石油出口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风向标。1960年,以沙特为首的产油国建立了“欧佩克”。新成立的欧佩克使国际石油市场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并且长时间掌握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动权。通过欧佩克,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在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世界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为代表的石油进口国,为了减轻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和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纷纷开发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推广低碳节能技术。

如2004年的《美国能源法案》规定,10年内政府每年投资4500万美元用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研发。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在未来的10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2009年,美国能源部推出总额32亿美元的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

近年来,伴随欧美国家一系列努力,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新能源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美国在非常规石油开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页岩气方面,2000年美国页岩气的产量尚不足4000亿立方英尺,占当年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不足1%,2010年则飙升至4.8万亿立方英尺,占当年的约1/4,近10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超过10倍。

随着美国页岩油取得革命性进展,美国近年来石油行业发展迅速。美国能源信息署表示,石油产量从2011年的560万桶/天提高至2014年的870万桶/天,预计2015年产量保持在940万桶/天。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逐步降低对中东石油,特别是沙特对的石油依赖程度,进而在不久将来实现石油独立。从2007年开始,美国原油净进口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据美国能源部消息,2014年7月,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760万桶,比过去五年平均下降9.7%。同时自2014年6月起,石油出口从多年来的10万桶/日增长到30万桶/日。

美国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石油贸易顺差。美国非常规石油开发使沙特的常规石油逐步失去了极其重要的石油出口对象——美国。此外拉美地区、非洲和北极地区的非常规石油开发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常规石油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主要地位,进而使沙特对其常规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感到焦虑和不安。

同时西方石油进口国为了降低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替代中东的新石油资源。随后,新的石油资源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如北海地区、墨西哥湾地区、阿拉斯加地区、非洲地区和里海地区。由于中东探明石油储量为110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7.9%,日产量13.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2.2%,日出口量8.6,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45.5%,因此在世界石油供给方面,当前世界形成“中心与外围的对峙”的格局。尽管如此,随着世界其他地区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加,1981年非欧佩克国家的供应量首次超过欧佩克。

于是,自1981年以来,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从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供应者”蜕变为“边际供应者”。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并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这更加促使外围产油国或地区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加,不断侵蚀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有市场份额,相当程度上威胁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此外,随着国际日益注意碳排放和气候变暖问题,国际减排计划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和进步。美国则承诺,确保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近四分之一。俄罗斯计划在1990年至2030年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5%-30%。加拿大则承诺,到2020年比2005年削减温室气体17%的目标。中国政府积极为碳排放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发改委已于去年11月4日公布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如果减排计划得到贯彻实施,石油将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石油需求量必将受到遏制。

因此沙特越来越担心全球原油需求正接近触顶。沙特阿拉伯的首席国际气候谈判代表萨班(Sabban)就担忧地说,新兴经济体正变得越来越高效,并在让其能源来源变得多样化,这肯定影响石油的消费。

随着近年来外围地区石油和世界非常规能源开发取得显著进展,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低迷,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同时一系列减排措施逐步执行,这些将共同导致常规石油开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不断弱化,进而全面危及沙特石油生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最终将沙特边缘化。面对此种局面,沙特表现出维护石油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决心。

2015年4月,纳伊米在利雅得发表讲话说,沙特会“坚定不移地”与任何反对边缘化石油(常规石油——作者注)的人站在一起。因此沙特采取“低油价、不减产”政策主动出击,在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油价大跌和供应盈余的境况下坚持不减产,以此打压外围地区石油和世界非常规石油开发,以巩固常规石油生产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进而巩固沙特的石油霸主地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的石油博弈对象是世界所有的非中东产油国国家,而非仅仅针对美国。

沙特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的措施

为了贯彻“低油价、不减产”政策,沙特不仅仅停留于口头,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首先,沙特自身坚决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自2014年夏季以来,尽管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格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但是沙特坚持不会减产,不会干预国际石油价格。在2014年12月接受记者采访时,纳伊米说,对于像沙特阿拉这样的低成本产油国,通过减少产量来平衡市场是“歪逻辑”。

近日沙特扎德瓦投资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7月以来,沙特原油产量达1036万桶/日,同比增长了7%;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沙特原油产量将维持在这一水平。尽管当前国际油价的跌幅已经超过60%,但是阿美石油主动将11月交割的亚洲石油价格下调至比基准价格低3.2美元/桶,将阿拉伯轻质原油价格下调至比基准价格低1.6美元/桶,将售往美国市场的所有种类原油每桶价格下调了30%。可见沙特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的决心和魄力。

其次,沙特联合欧佩克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沙特一国的石油产量就占欧佩克石油产量的三分一,因此沙特在欧佩克占据主导地位。在2014年11月27日于维也纳举行的欧佩克半年会议上,12个成员国中的大多数提出的支持减产,沙特沙美石油公司领导人纳伊米则促成欧佩克达成一致意见:继续开采,等待更低的价格,把高成本的石油商挤出市场。

6月5日,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于在维也纳召开,尽管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厄瓜多尔等国倾向于支持减产而刺激油价,但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力主欧佩克应当保持当前产量。最终在沙特的斡旋和推动下,欧佩克宣布维持未来六个月3000万桶/天的产量配额不变。在当前国家石油市场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这将促使国际油价在近期继续保持低油价。

第三,沙特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当今欧佩克并不是国际石油市场唯一的供应方。欧佩克的市场占有率在2012年为35%,在2014年为32%。因此沙特为了使“低油价、不减产”政策达到理想效果,必须联合其他非欧佩克国家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其中沙特和俄罗斯的互动就是典型例证。俄国是当前世界极其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因此沙特和俄罗斯就执行统一的石油政策进行多次沟通。

自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后,沙特和俄罗斯就石油政策进行了多次、频繁沟通。2015年6月18日,沙特副王储兼国防大臣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率团访问俄罗斯积极推动双方深化石油合作,拟定石油联合生产出口战略,意欲建立石油联盟。2015年10月11日,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再次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索契商讨叙利亚局势,其中重要内容就涉及两国的石油政策。但是由于分歧过大,双方没有就石油政策达成一致。

沙特执行“低油价、不减产”政策的影响及前景

对于石油高度依赖的国家,成也石油,败也石油。油价上涨,则促就石油富国的种种传奇;油价低迷,则滋生经济和财政萎靡不振的隐患。这对沙特而言尤为如此。石油和天然气产值大约占沙特国内生产总值的50%、占出口收入的85%,石油销售占沙特政府财政收入的约90%。沙特坚持低油价、不减产政策使沙特的财政收入锐减。据沙特财政部预算报告显示,2015年财政收入将由2014年年的1.046万亿里亚尔(约合2785亿美元)下降至7150亿里亚尔。

截至7月底,沙特货币署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从去年年中的峰值7460亿美元减少至6690亿美元。但是沙特政府既要负担国内传统高额的福利支出,也要参与两场代理人战役——也门战争和叙利亚内战,因此沙特的财政状况恶化。沙特的财政预算从盈余一路下滑至赤字20%以上。为应对财政紧张局面,沙特政府不得不发行国家债券和减持外国债券。今年以来,沙特已经先后发行四次国债,累计发债750亿里亚尔。同时沙特央行开始减持外国债券,今年5月至今,沙特央行已出售价值12亿美元的纳斯达克欧洲客户有价证券,占其相应持有额的13%。可见沙特“低油价、不减产”政策对其自身经济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石油“富豪”沙特尚且面临经济问题,其他石油生产国家更是切身感受到了石油“寒冬”。由于油价持续低迷,各国的石油投资和石油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以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石油开发遭遇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道达尔CEO普亚纳表示,油价只有回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页岩油气田才能保持盈利。但是目前原油价格已跌破这一盈亏平衡点,这使美国石油钻井数量不断下降。根据美油服公司贝克休斯数据显示,5月美国钻井平台开工数下降至889台,比去年同期1859台水平下降了52%。

截止6月,美国油气钻井平台数已连续26周下降。根据纽尔利的报告,5月份美国页岩油日均产量较4月份已下降约50万桶,6月份的降幅预计将扩大至75万桶,7月份则达到100万桶。目前页岩油产量已占到美国全国原油产量近50%,页岩油产业的颓势导致美国油气产业整体状况恶化,石油产量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报告,美国8月份的原油产量下降了14万桶∕日;同样国际能源署(IEA)预计,美国在2016年的原油产量将会下降40万桶∕日。

其他国家也同样不能避免当前的石油“寒冬”。挪威也是此次油价低迷的受害者。2015年挪威油气勘探和开采投资降至1901亿挪威克朗,同比将下降11%,并预测2016年,挪威还将进一步下降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过去的十年里,挪威油气行业的投资增长了近三倍。经济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俄罗斯更是深受低油价困扰。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工业,但其石油生产成本高。低油价使俄罗斯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俄罗斯减产,俄罗斯不仅会失去国际石油市场份额,更为重要的是会减少收入,本国经济更加恶化;如果不减产,当前油价不足以支撑其石油生产。

沙特“低油价、不减产”政策不仅使其他国家,特别是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石油减产,而且使欧佩克的国际石油市场份额有了提升。欧佩克的市场占有率在2014年为32%,今年4月份增加到33%。这可谓沙特“低油价、不减产”政策所取得重要胜利。因此沙特在4月份就宣称获得此次石油博弈的胜利。

根据历史经验,如果国际油价继续低迷,石油投资将削减,这将对高成本石油生产活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石油产量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在国际石油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其他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减产,世界石油进口国对OPEC成员国、特别是沙特生产的石油的需求量将增加。在这次石油博弈中,沙特有两大杀手锏。

第一,沙特的石油开采成本低。沙特的石油开采成本不到20美元,即使原油降到30美元∕桶,绝大部分石油企业都无法盈利时,沙特的石油生产仍然能够盈利;第二,沙特现有的外汇储备充足。沙特高达7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使其他国家相形见绌,让沙特在这次石油博弈中能够坚持更久。沙特可以利用自己的杀手锏长时间坚持“低油价、不减产”政策,通过持久的价格战,把高价石油生商挤出国际市场,从而扩自己的国际市场份额。

但是沙特“低油价、不减产”政策是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尚存在变数,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第一,沙特国内当局对当前经济状况恶化的忍耐程度尚不得知。沙特“低油价、不减产”政策已经导致沙特统治阶层内部出现分化迹象。9月30日,据媒体报道,沙特内部流传的一封匿名信,号召废除现任国王萨勒曼,其重要原因就剑指沙特当局的“低油价、不减产”政策。过去一年,国际油价由120美元∕桶暴跌至50美元∕桶,这令沙特面临财政挑战,引起沙特王室内部的部分成员对国家政权前景的担忧。面对沙特王室内部的反对声音,沙特统治者不得不再次慎重考虑“低油价、不减产”政策。

第二,国际其他突发事件都会对沙特能否实现其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东局势处于乱胶着状态,如叙利亚危机、“伊斯兰国”(IS)、也门内战、巴以新冲突、黎巴嫩总统难产等难题,严重考验着沙特的平衡力和忍耐力,影响着各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近期预期。如果中东乱局持续恶化,沙特不得不为应付中东乱局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加剧其已经面临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困难。这将迫使沙特改变“低油价、不减产”政策。此外,如果国际社会对中东乱局持悲观态度,势必将影响国际社会对未来石油市场的预期,国际油价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这将难以把“高价”的非常规石油和非欧佩克产油国挤出国际石油市场。最终不利于沙特实现“低油价、不减产”政策的目标。

第三,就长期而言,非常规石油开发技术不断进步,非常规石油开发成本持续下降,这将使沙特的目标处于两难境地。对非常规石油开发而言,国际低油价迫使非常规石油投资减少,封井减产,这使非常规石油的生产暂时低谷状态。国际油价一旦回升,非常规石油生产势必会恢复生产,从而非常规石油会再次进入国际市场,与沙特常规石油争夺国际石油份额。就沙特而言,“低油价、不减产”政策的目标实现后,沙特会利用其霸主地位提高油价。但是油价一旦攀升,沙特会会再次与被挤出国际石油市场的非常规石油竞争。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及其具体影响尚不可预测。因此笔者对沙特的目标,坚持“低油价、不减产”政策实现打压外围地区石油和世界非常规能源开发,巩固常规石油生产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进而巩固沙特的石油霸主地位,保持谨慎乐观的观望态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