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

来源:
时间:2024-04-16 12:01:08
热度:

山东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3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

3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双轮驱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构建内外协同的煤炭供应链,建设煤炭储备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大幅提高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

原文如下: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4-2030年)的通知

鲁政字〔2024〕3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4年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4-2030年)

第一章 总体要求

济南都市圈地处黄河下游、山东半岛城市群中西部,是我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海纵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在促进全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战略作用突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济南都市圈以济南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淄博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济南市全域,淄博市张店区、淄川区、周村区、临淄区,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聊城市茌平区、东阿县,邹平市,面积约2.2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810万人。规划期至2030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节 总体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济南市辐射带动作用,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济南市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为方向,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济南都市圈,为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节 发展思路

各扬所长,协调联动。树立“一盘棋”思想,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接续发展,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建设治理,增强同城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协调联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数智赋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协同推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创新与动能转换融通互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和共同保护,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改革牵引,开放合作。改善制度供给,加强模式创新,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高水平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际国内市场高效贯通,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方位开放。

人民至上,和谐共享。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确保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更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共建幸福活力生活圈。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30年,都市圈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济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同城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交通往来顺畅、环境和谐宜居、人民生活富足的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左右。便捷高效的快速网、四通八达的干线网、覆盖广泛的基础网初具规模,“通勤圈”联通水平迈上新台阶。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圈”高质量发展塑成新优势。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机制高效运行,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韧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0m3以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全部实现,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健全,“安全圈”协同联动水平跃上新高度。教育托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生活圈”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

到2035年,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大幅跃升,高效基础设施全域成网,门户枢纽功能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二章 优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统筹黄河、泰山两大生态系统,突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全域协调”发展导向,严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构建核心引领、轴线展开、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第一节 强化济南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济南中心城区功能。着力提高中心城区创新功能、经济功能、服务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推动区域经济效益整体提升,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突出泉城风貌和历史文化核心,抓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洪家楼、上新街等片区保护提升。构建东西部新城区“两翼齐飞”发展格局,按照“产业导入+公共设施建设+高品质社区建设+快速交通链接”思路,做强做优东部中央商务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区、汉峪金谷片区,加快建设济南东站—济钢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彩虹湖片区,全力推进中央活力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维持沿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统筹推进南北两岸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促进南岸城区功能和人口向黄河北新城区疏解,实现两岸互动、南北共兴。补齐长清区、济阳区、章丘区城市服务配套,全面融入济南中心城区发展。加强莱芜—钢城省会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建设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主要承载区。发挥济南战略区位优势,服务区域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高标准建设济南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推动城市“瘦身健体”。强化城市空间开发管控,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统筹老城提升与新区开发,统筹硬件建设与城市管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新路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人口密度,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推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加快非核心功能和设施有序疏解,适当疏解二环路以内老城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制造环节、一般性装备制造基地、普通仓储物流、专业市场等。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分步实施丁太鲁新徐片区、泺口片区、宋刘片区、腊山工业园等存量片区改造。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辐射延伸,实现内涵、集约、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工作,做实做细“网格化”服务,加快创建更高水平、更具示范意义的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品质魅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开敞空间布局,塑造特色魅力泉城风貌,提升人民幸福感。完善国际标准、覆盖城乡、便捷共享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城市。构建网络化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综合公园整体布局,建设绿色公园城市,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严禁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挖湖造景,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砍伐老树。突出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城市特色,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休闲环境和本土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第二节 推进济淄、济泰、沿黄轴线展开

济淄发展轴。依托济青通道,构建以济淄科创制造走廊为主要载体的东西向发展轴,推进济淄两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个同城化”建设,支持淄博市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智能制造走廊,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研发—测试—产业化链条。向东联动青岛都市圈,一体构建济青发展轴带。向西联动聊城市,协同打造沿黄“一字型”大通道、绿色生态走廊、产业合作平台。

济泰发展轴。依托京沪通道,构建以济泰生态文旅走廊为主要载体的南北向发展轴带,深化济南、泰安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合作,协同推进泰山、黄河、大汶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共同推进泰山、齐长城等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好泰山“齐鲁绿心”。向南联动济宁市,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合力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向北联动德州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建设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门户,推动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联动区。

沿黄发展轴。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黄河为纽带,分区优化沿黄空间功能,构建功能多元、有机融合、协调联动的沿黄发展轴,增强沿黄地区要素集聚流通和经济发展活力,实现黄河由地理阻隔向发展枢轴转变。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大通道,科学合理布置过河通道,连接左右岸、贯通上下游,合力打造沿黄达海设施联通大通道、绿色生态大走廊、特色产业发展带。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推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第三节 推动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

增强战略节点承载能力。推动淄博市主城四区(张店区、淄川区、周村区、临淄区)提质增容,围绕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加速聚要素、增量级、提质量、强功能,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和齐文化影响力。立足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发展基础,聚力推动“泰山锂谷”“泰山数谷”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速建设“千万千瓦级多元新型储能基地”,高品质推动泰安中心城区形成“两山相映、一河镶嵌”发展格局,打造山水宜居典范城市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提升县城与中心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城市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育等资源向县城、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建设成为与主城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城。加快培育发展小城镇,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专业强镇,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载体、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

推进重点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毗邻县(市、区)合作,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发展新模式。加强规划衔接,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会协同治理,加强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打造一批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济南市章丘区—邹平市—淄博市周村区,平阴县—东阿县—肥城市,济南南部山区—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等探索跨市域毗邻县(市、区)一体化发展路径。

上一页123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