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入研究108家环保上市公司,我们看到5大分化趋势

来源:
时间:2023-05-17 12:03:35
热度:

深入研究108家环保上市公司,我们看到5大分化趋势作者|青山研究院导语:环保行业开始急剧分化。环保行业史上极少像今天这样,企业的处境天差地别。近期,青山研究院对深沪两市108家以环

作者|青山研究院

导语:环保行业开始急剧分化。

环保行业史上极少像今天这样,企业的处境天差地别。

近期,青山研究院对深沪两市108家以环保为主业的环保上市企业的最新年报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企业有40家,占比37%;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企业有27家,占比25%。

就整体数据表现而言,很难说差,也不能说好,最大的特征是分化,有局部表现较差,也有局部表现良好。

近两年,业内多有悲观的声音,“史上最惨”、“市场寒冬”等评论把老板们吓得不轻,但从上市企业数据来看并非全然如此,逆势增长者不乏其例。

不得不说环保产业的演变愈发地变幻莫测,一些截然相反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在乱象和惨象中看到真相。

本次研究以上述108家企业为对象,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由于整个研究涉及方向和形成结果较多,研究成果将会提炼成系列文章于近期发布,本文主要解读环保产业的5大分化趋势。

说明:本文选取了深沪两市108家以环保为主业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水、固、气、土专业领域的公司,也包含业务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型公司,企业属性包含国企和民企,样本在营收、利润以及市值等数据维度均具有代表性。

01

创新与非创新的分化

属于真正创新型选手的时代拉开序幕

环保行业的创新一直饱受诟病,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企业在创新的事或者说创新不重要。

事实上,环保行业的创新是分语境的,抛开伪命题的部分,创新在一少部分企业中实际存在且发挥作用。

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以过高标准要求环保企业的创新成果本身不切实际,也无讨论的意义。

所以,一个合理且务实的观察角度是,企业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是否在做创新的探索。据青山研究院观察,环保企业在创新意识和动作上的有无正在表现出差异,甚至在形成分化,这在环保上市公司中也能体现出来。

以2022年新增的1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例,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从某一细分赛道上跑出来的佼佼者,“专注、聚焦、有专业特长、创新型企业”是这一波上市企业的共同特征,且这类企业的专业人才密度和水平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环保上市公司和头部的非上市公司投资细分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作为布局环保下半场的重要举措。

围绕创新环保行业正在呈现分化趋势,这种趋势从2019年开始显著出现,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脉络也基本吻合。如果以2019年为分界点,在此前是工程时代,发展的重心在于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模式以PPP、BOT为主,在此之后行业开始过渡到资产的运营优化,政策的焦点开始关注各个细分领域,市场的重心也开始向前沿新兴领域转移。

环保行业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在各个细分领域早期的时候,企业没有经验,技术和模式上很大程度是学习先进经验;发展阶段,各领域的环保企业开始有经验积累,并逐渐完成专业化的转变;创新阶段,在具备专业能力和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自主创新。

当前,环保行业处在从发展阶段向创新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创新驱动的发展趋势,同时应该看到创新发展的前景。

基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环保行业的创新有两个标准,一是低标准的专业水准极致化,二是高标准的自主原创。现阶段环保行业的创新在这两个标准之间,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础。

环保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而来,但要解决好本土化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内的环保公司需要培养出自身的创新能力,只不过在过去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的企业在发育这种能力,而有的企业没有,分化由此产生。

02

国企与民企的分化

国企的“大”时代和民企的“专”时代

在本次研究的上市公司样本中,我们看到了局部的下滑和局部的增长,扩大到整个行业,情况同样如此。

我们之前阐述过,国民企的关系不能笼统地定义为国进民退。而行业内之所以屡屡有此声音,是因为在局部的增长中,国企显然更具有优势,甚至一部分混改企业的增长或者扭亏为盈,背后也都有国企的影子。

就环保市场的占比而言,在上市企业群体之外,更大的群体是各路国央企,国央企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格局早已形成。

一方面,在民企所能涉及的领域,凡涉及投资驱动的业务,国企和民企完全不在同一竞技平台,二者撬动资金的能力和成本不可等量齐观。

另一方面,在面对回款难的行业问题上,国民企的差异完全不同。回款难的真实情况是民企回款难,国企的回款是内部问题,民企的回款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情况也更加糟糕。

在108家环保上市企业中,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90%的有17家,分别是*ST京蓝、正和生态、太和水、中再资环、*ST博天、武汉控股、金达莱、京源环保、清研环境、国中水务 、卓锦股份、碧水源、津膜科技、德林海、海峡环保、百川畅银、力源科技,民企占大多数。

在融资成本、回款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国民企在大项目的竞争上实力悬殊,并进一步导致了国民企的分化。

在环保行业目前的生态格局中,国企与民企的生态位分化趋势显著,这种分化在三峡模式中有充分的体现。

关于国央企进场,青山产业评论此前多有阐述,概括起来可以说是“整体必要、局部多余”。其中,从“站位”而来的一部分国企存在的必要性有待讨论,我们预测国企之间的整合、国民企之间的混改将是环保产业接下来的重头戏。

但是,国民企的分化并不意味着民企的全线溃退,在108家企业中,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伟明环保、重庆水务、首创环保、碧水源、浙富控股、盈峰环境、兴蓉环境、ST龙净、瀚蓝环境、景津装备,市值都超过150亿元,其中伟明环保市值最高为312亿元,民企占有4席。

营收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首创环保、浙富控股、瀚蓝环境、盈峰环境、ST龙净、高能环境、碧水源、清新环境、重庆水务、洪城环境,营收规模在77.76亿和221.57亿之间,其中民企占有3席。

从中看得出来一部分民企依然名列前茅,不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业务上更聚焦,是细分领域的龙头。

所以,相对于国进民退,更本质的真相是国民企的分化。在此分化趋势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真正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国企。

1  2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