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能源局回应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力交易等热点问题

来源:
时间:2023-04-17 19:07:19
热度:

国家能源局回应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力交易等热点问题4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

4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梁昌新,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章建华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

章建华介绍,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最重要的使命任务,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一方面,增强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强化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

另一方面,提升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形成风、光、水、生、核、氢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调峰气电、新型储能建设,加强配电网改造升级,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全力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工作。

同时,健全能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能源安全责任机制,加强大电网安全风险管控,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控能力,全力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乡村用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作。

二、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重点是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能源结构转变,力争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35年,新增电量80%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本世纪中叶,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

二是能源系统和形态转变,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引导大数据中心、工业可中断负荷等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三是能源空间布局转变,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实现能源“从远方来”与“从身边来”协同发展。

三、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积极培育核心产业链和关键环节,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断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能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深度融合,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能源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化、现代化迈进。

四、健全释放能源体制机制活力。以法制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法制定以及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以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破解新业态新模式在系统接入、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壁垒。以监管为抓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保护和激发能源市场主体活力。以政策为保障,有序衔接绿证市场、碳市场、电力市场,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协同。

五、积极开创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我们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入推进与重点能源资源国的互利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合作,巩固拓展能源贸易合作渠道,优化境外合作布局,加强投资开发、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咨询设计和金融服务等各环节联动,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以下为答记者问部分文字实录

记者:近两年,我国曾出现了区域性的能源供应不平衡的情况,马上夏季就到了,请问对今年夏季用电高峰的能源保供工作有什么安排?

梁昌新:一直以来,国家能源局会同地方和企业扎实做好电力的保供工作,特别是去年,有效应对了夏季高温干旱灾害和来水极度偏枯的挑战,预计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可能超过13.6亿千瓦,较去年有较大的增长。据研判,今年我国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用电紧张。我们将加强统筹协调,全力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监测分析预警。做好电力供需形势常态化的监测工作,迎峰度夏期间,按照“一省一策”抓好电力保供工作。汛前继续密切监测云南、贵州等地的来水情况及供需形势,充分考虑汛期来水的不确定性,提早准备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

 二是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投产。按照“适度超前、留有裕度”原则,督促各类电源迎峰度夏前投产发挥保供作用。其中,支撑性电源不少于1700万千瓦。持续优化区域主网架结构,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三是确保电煤充足供应。重点保障电煤供应的量、质和价。督促指导地方加快建设煤矿手续的办理,推动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煤矿进一步优化工期安排,尽快投产达产。督促各省密切跟踪电煤长协保质保量签订和履约情况,积极做好督促落实和协调工作。 

四是全力做好机组稳发满发工作。督促发电企业落实电煤、燃气的稳定供应,保质保量签订电煤和燃气的中长协,并加大力度监管履约情况。督促发电企业强化生产运行和设备的运维管理,坚决服从调度指令,确保发电机组顶得上、发得出、稳得住。

五是科学做好负荷管理工作。督促地方引导社会支持、理解、参与需求侧响应,进一步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有效消解高峰时段压力,督促地方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方案并精准细化执行。

记者:当前,能源行业“先立”的成效如何?下一步,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做?

李创军: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先立后破,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双碳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一是绿色底色更亮。中国的风光连续三年装机超过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去年年底突破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接近一半,90%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水平与气电相当。三年来,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增长3.3倍。 

二是转型动能更强。新能源技术创新成为能源转型的加速器,高效光伏发电、大容量风电等一批先进技术装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自主三代核电、大规模储能等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三是政策保障更足。能源、煤炭、石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并实施,促进能源转型的市场、法律、标准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着力减少能源产业链“碳足迹”,推动实施能源生产设备电气化改造,逐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矿、油气田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持续提高能源生产环节节能降碳水平。

三是积极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四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型机制保障,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完善促进能源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记者: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对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哪些发展基础?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有哪些? 

章建华:新时代10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能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绿色低碳转型站在新起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0年增长2.8倍、达到12.7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49.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17.5%。能源安全保障迈上新台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生产总量10年增长了33%,有力保障了能源供需总体稳定、能源价格总体稳定,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以上的增长。创新发展走上新赛道,清洁能源产业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光伏、风电关键零部件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高效光伏发电、大容量风电、“华龙一号”核电、新型储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就是要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体系变革呈现“三新”,即能源结构“新”、产业体系“新”、供用能模式“新”。一是要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加快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二是要形成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三是要建设韧性坚强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给和储备调节能力,跨区域输送和区域自主平衡并重,推动供用能模式向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转变。

记者:去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请问一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梁昌新:一年来,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进一步提升,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目前,省(区、市)市场化交易持续深化,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稳步推进,省间中长期交易常态化运行、省间现货交易长周期试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已开展调电试运行。2022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已达全社会用电量的60%。

二是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更加完善。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山西等6个现货试点地区进入长周期不间断结算试运行。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超过60万家,煤电、气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序参与市场。市场机制发挥了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保障电力供应的作用。

下一步,以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导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一是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稳步推进省(区、市)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提升跨省跨区交易市场化程度,加强市场间衔接。二是加强电力交易品种间的衔接,持续完善中长期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现货市场建设。三是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完善新能源和新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机制。

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国。请问,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是什么?将如何应对? 

李创军:近年来,全国能源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新突破,进入了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并网消纳方面,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传统电力系统在规划建设、调度运行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要求,在局部地区新能源并网消纳压力比较大。 

二是在要素保障方面,新能源发展土地需求大,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在用地用海、生态环保等方面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衔接协调力度。 

三是在消费利用方面,为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消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性。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统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可靠供应与新能源消纳利用,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保障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二是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加大新能源项目复合用地用海相关政策研究,促进新能源复合项目发展和高效节约用地,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三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抓紧出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相关政策,明确绿证的权威性、通用性、唯一性和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在全社会营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氛围,鼓励社会各用能单位主动承担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请问,数字技术与能源融合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举措有哪些? 

刘德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是加快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总体上看,现阶段能源产业仍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初期,亟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引导转型发展相关工作。 为落实你前面所提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这个决策部署,加快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目标是推动数字技术真正融入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构筑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推动能源系统运行和管理模式向全面标准化、深度数字化和高度智能化加速转变,带动能源系统新能源比例的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能源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支撑能源行业提质增效和碳排放“双控”。

《若干意见》以“需求牵引、数字赋能、协同高效、融合创新”为基本原则,从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共性技术突破、健全发展支撑体系,以及加大组织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围绕智能电厂、智能电网、智能煤矿、智能油气田、综合能源服务等多元化典型应用场景,促进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培育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优势。谢谢。 

记者: “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入了第三个年头,能否介绍一下能源“十四五”规划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梁昌新:“十四五”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能源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进展顺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重大工程有序建设,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超预期增长的能源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十四五”前两年,能源消费超预期增长,年均增速是“十三五”的1.5倍。筑牢能源安全底线,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速,2022年达到49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产量两年增长14.2%。与欧洲能源危机相比,我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价格总体稳定。

二是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十四五”规划能源重大工程项目有力推进,超过一半的规划项目已启动建设,全国能源重点项目两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万亿元,2022年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基础设施投资12.2个百分点,为扩内需、稳投资、促增长、保安全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

三是能源发展扩绿降碳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3年超过1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两年增长60%以上。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近40%,累计实现碳减排6亿吨左右。

四是民生领域高品质用能服务持续提升。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以上,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对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30%。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560万台,是2020年的3倍以上,有力保障了超过1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全面供应国VIB标准车用汽油,成品油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是能源创新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单机容量全球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大规模储能、氢能等一批能源新技术研发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2022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60%,比2020年提高20个百分点。

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能源领域的优质合作项目为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带来了新机遇。未来,“一带一路”倡议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家能源局将如何在新环境下持续推动实现能源可及、共赢共享? 

章建华: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一批清洁高效质优的能源合作项目落地生根,能源多边双边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能源政策、技术交流日益频繁,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方面,高质量推动绿色能源合作项目。我们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充分对接共建国家绿色能源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绿色能源战略对接,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绿色能源合作。因地制宜采取贸易、工程承包、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三方、多方市场合作,推动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目标。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我们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论坛等旗舰活动,推动能源政策交流和项目对接,促进能源互利合作。加强区域合作,着力打造和依托中国—阿盟、中国—非盟、中国—中东欧、中国—APEC等能源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加强清洁能源领域交流活动和能力建设,促进各国能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原标题: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