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才刚刚开始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才刚刚开始才降过两轮价,特斯拉还要继续降价。据虎嗅报道,特斯拉新一轮促销的时间将在年底前。特斯拉在中国的这个冬天,并不好过。一再降价没有换来如期的销量,更加剧了用
才降过两轮价,特斯拉还要继续降价。
据虎嗅报道,特斯拉新一轮促销的时间将在年底前。
特斯拉在中国的这个冬天,并不好过。一再降价没有换来如期的销量,更加剧了用户害怕被割韭菜的担忧,反而更不愿意立即下单。
消费者还可以再等等,但这可坑苦了中国的新年能源车企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不少新能源车企,已经明里暗里在跟随特斯拉降价。
更令新能源车企们担忧的是,这一切恐怕才刚刚开始。明年,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或将会陷入更残酷的降价之争。
降价困局
即使接二连三地降价,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周期还是缩短了。
官网显示,特斯拉Model 3及Model Y两款车的部分车型,提车周期由此前的4-8周缩短至1-5周。
而想象中的大卖特卖并没有到来。据业内人士估计,在10月24日开启的那波降价之后,特斯拉实际拿到手的订单仅有5万张。这还不够特斯拉一个月的销量,对于特斯拉今年140万辆销售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
这恐怕也是特斯拉酝酿年内第三次降价的核心原因,持续放出降价大招的特斯拉,已经成为众多车企的“噩梦”——
特斯拉三季度财报显示,卖一辆净赚6.9万元,因此拥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参考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此前对于特斯拉规模化降本过程中的测算,若特斯拉的毛利率降至国内车企水平,那么到2025年,Model 3最低可降至15万元。
而中国大部分新能源车企还处在亏损阶段,它们实在是跟不起。
但是不降也不行啊,如果失去了市场和用户,比降价更加可怕。
从特斯接连降价的两款主力车型Model3与Model Y定位来看,Model Y的最低售价已经跌破30万元;同时在11月份提车的用户,还将享受尾款8000元的优惠。这个降价幅度已经不算小,也将对定价二三十万级别新能源汽车带来较大的冲击。
与华为绑定最深的问界系列车型第一时间宣布赠送价值8000元的保险;即使是看起来“稳如老狗”的比亚迪,也在双十一期间搞了一波促销活动,试试市场的反应。
造车新势力们暂时还没有官宣跟进,但根据相关报道,已有部分车企已经有了实际的行动。比如小鹏汽车调整了部分车型的权益结构,并对部分长库龄专项车进行特价优惠处理。
令人意外的是,市场反应最激烈的,竟然是来自欧美的豪华车企。日前奔驰宣布对旗下部分新能源车型降价,其中EQS的部分车型最高降幅达到23万元。要知道,奔驰此番降价的新能源车型将近50万起步,与特斯拉根本不在一个价格竞争区间,这从侧面也透露出奔驰在新能源赛道的日子并不好过。
对于众多新能源车企来说,更大的危机或在于,这波由特斯拉率先打响的降价潮,恐怕也只是刚刚起了个头。即使是比亚迪,也在未雨绸缪。
产能过剩危机
为什么这么说?
有观点指出,比亚迪这两年的胜利,是产业链上的胜利。
这话说得也有些道理,2020年的时候,蔚小理还在努力解决产能问题,传统车企们还在引颈观望、犹豫不决。
当2021年比亚迪一口气推出10-20万级别的比亚迪宋、秦、唐等搭载dmi、dmp等超级混动技术平台的车型时,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产品,比亚迪的销量由此迎来爆发。
也正是得益于比亚迪原本就完善的产业链,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才保证了比亚迪月月攀升的交付量,从而实现集团军作战的胜利。
不过到了明年,比亚迪的供应链优势将会被急速跟进的对手们拉平。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能已经翻了3倍,从刚建成时的不足20万辆,提升至现在的75万辆。
造车新势力中蔚小理也渡过了产能不足的阶段,蔚来江淮工厂的年产能达到30万辆,规划中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产能达到了100万辆;小鹏与理想的年产能也都超过了20万辆,且都在规划建设或扩产新的生产基地。
被誉为造车新新势力的赛力斯、哪吒、零跑虽然今年才开始起量,但他们目前的年产能也都超过了20万辆。
彻底缓过神来的传统车企,也正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拔足狂奔。广汽埃安、上汽飞凡、通用五菱、北汽蓝谷、东风岚图、吉利极氪、长安深蓝,以及国外的豪华汽车品牌大众、奔驰.......都在争分夺秒改建或建造新厂,唯恐再次掉队。
甚至就连比亚迪自己,也在努力扩建产能。不算在海外投建的新厂,比亚迪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就有10个,今年的总产能将达到305万辆,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445万辆。
这就像猪肉涨价时农户纷纷养猪,猪是多了,但是吃猪肉的人却并没有变多。
有机构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速有可能从今年的96%下滑至36%左右。这还是比较乐观的预测,如果考虑到明年美国拖累全球步入衰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或将进一步缩减。
这将是所有新能源车企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产能上来了,蛋糕却不够分了。无论如何,接下来新能源车企的日子将会非常难熬。
政策补贴也没了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供过于求的现象早已有端倪,“某地惊现新能源汽车坟场”报道越来越多。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8.4%——根据国际主流评判标准,汽车产能利用率低于79%就被视为产能过剩。
如果说之前葬送的还是没什么竞争力可言的车企,那么接下来的竞争将进入幸存者的贴身肉搏。不仅要保持优势,而且还不能出现明显的劣势。
去年新能源车企们还在拼续航里程,到现在几乎所有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都飙到了四五百公里以上,有的甚至做到了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眼看着续航里程没得卷了,新能源车企们又开始卷充电的速度与便捷度。
此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英伟达芯片,以及堪比精装房的豪华内饰,如今也都成了标配,传统车企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价格甚至还比造车新势力们便宜。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在欧洲爆卖的大众ID.3,在中国市场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论外观,售价15万以上的大众ID.3,长得很像国内10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
论性能,430km的续航里程也算不上惊艳,6.8秒的百公里加速度在国内显得有些拉胯;
论智能化体验,大众ID.3的用户给出的评价是“蠢蠢的,也还能用”。
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全球卷得最凶的。
不过最狠的还得是特斯拉,不仅有着能将Model 3降价至15万元的价格空间,同时还宣布即将推出成本更低的新车型。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们,不得不早做打算。
出海是是其中一个选择。蔚来把店开到欧洲去,并顺应本土化需求,推出订阅租车的服务。比亚迪在海外也在快速起量,出海的不再只是大巴车。
不过,还没有任何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的销量挤进前十,虽然在东南亚的销量不错,但也即将面对特斯拉入场冲击。
但更让车企焦虑的是,今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最后一年,从2023年1月1日开始,国家将不再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发放政策补贴。
补贴政策取消意味着新能源车企“断奶”,也意味着新能源车企将面临两难选择:是让消费者多掏钱,还是自己降价提供差额补贴。
早在10月18日,问界汽车就表示如因公司原因无法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上牌,将按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标准向用户提供差额补贴。
抱紧华为大腿的问界自然财大气粗,但是对于其他车企来说,这意味着明年的价格战更加残酷,让消费者多掏钱显然不现实,而自己掏钱还得算上补贴,实在是过于残忍。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 出行一客《大众ID.家族为何国外开花、国内不香?》
2.虎嗅《独家 | 两波促销还不好使,特斯拉还会降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