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伏人必读!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召开

来源:
时间:2022-10-17 18:02:11
热度:

光伏人必读!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召开10月17日(星期一)10:00,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请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

10月17日(星期一)10:00,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请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其中,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在回答深圳卫视记者关于能源安全方面提问时回答:扎实抓好有序替代。紧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365betway 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

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经济形势的问题回答:我国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对重点领域项目进行改造升级;当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撑了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最近我们做了很多监测,我国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设备订单都在大幅增长,这是非常喜人的。

任京东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有关中国如何在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方面取得平衡,避免缺电情况重演的问题时回答:一是抓好形势监测和运行管理。二是协调保障发电燃料供应。三是加强煤炭电力产能建设。四是推动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比如说乌东德和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建成投产,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型储能电站,不断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

任京东就回答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源系统如何牢牢立足基本国情和能源资源禀赋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时回答:

一是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二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的比重已经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经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

全文如下:

10月17日(星期一)10:00,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请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进行直播。

二十大新闻中心负责人、中央宣传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这是新闻中心举行的首场记者招待会。

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党代表就“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这三位党代表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同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同志,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同志。我们首先请赵辰昕同志作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我的两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记者招待会,跟大家作交流。

昨天上午,我们非常荣幸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作的重要报告。报告深刻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报告当中有很大的篇幅讲到了经济工作。作为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攻克了许多长期没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和要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长到81000元。还有很多鲜活生动的数字和事实,前一段时间,“中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作了很多介绍,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我国经济建设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伟大成就,是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各类重大风险挑战接踵而至的大背景下实现的,的的确确是来之不易,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们感到,这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过程当中,不断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

在经济工作的具体实践当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及时应对破解。比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问题;比如,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比如,涉及投资、消费、物价的问题;比如,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工作落实等问题。

在寻求破解的过程中,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我们不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指出的方向寻找答案,我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迈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奋进新征程所凝聚出的磅礴伟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在新征程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切实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狠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先介绍这些。一会儿我和我的两位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寿小丽: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我们的记者招待会采取全场同声传译,如果有记者用英文提问,我们将把提问部分交传为中文,下面我们开始举手提问。

农民日报记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的提问是,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中国究竟能否端牢自己的饭碗?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和粮食从业人员辛勤努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具体有五大表现:

第一,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36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第二,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第三,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积极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质优价的市场化收购,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

第四,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3万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有能力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

第五,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与之相比,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这五条充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未来,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请问这些年来成效如何?接下来国家会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赵辰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体来看:

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疏解,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投资超千亿元。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优良水质比例已经提高至92.8%。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以科创产业融合为引领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大开放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加快构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并正在大力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作为我国“大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

三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你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逐步构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支持香港、澳门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我们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香港、澳门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彭博新闻社记者:中国政府将如何进一步减少对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和大豆等外国进口资源的依赖,以实现更加自给自足的经济?

赵辰昕:谢谢彭博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和认识。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我们注意到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误区。我也注意到,前天大会新闻发言人孙业礼同志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也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再向大家重点阐述一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和要求。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论述。昨天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讲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能源安全方面,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电力煤炭供应紧张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生产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双碳目标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能源供需紧张和地缘政治多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如何能够更有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大家上午好!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逐步完善,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不仅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而且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对我发展的传导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大力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重点从三个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一是扎实抓好固本强基。坚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储备体系,特别是加快储备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设施建设,确保能源供应保持合理的弹性裕度。

二是扎实抓好有序替代。紧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

三是扎实抓好风险管控。继续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大力推进能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等预警机制,不断加强应急保障电源、管网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提升区域互济、多能互补水平,持续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能源安全供应,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和抢险救灾能力,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用能安全。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国家储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都在增加,这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构建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丛亮:感谢您的提问。古话说,“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国家储备不断发展壮大,制度体系持续健全,储备设施网络逐步完善,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立足新征程新形势,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体系,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具体有三大重点:

一是完善国家储备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原则,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深入研究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分级分类压实储备主体责任,完善储备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收储动用轮换制度,提升储备现代化治理水平。坚持“大储备”和“一盘棋”观念,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和区域协作,发挥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作用,实现优化协同高效。

二是进一步增强储备实力。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应急物资等关键品类物资储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国家储备家底,优化储备布局结构,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加强国家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功能综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持续完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充分发挥储备功能作用。立足“两个大局”,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功能,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探索完善国家储备市场调节机制,更加精准地把握吞吐调节的时度效,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和稳定。谢谢!

路透社记者:关于经济形势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四季度,我们看到经济复苏势头还比较疲弱,年初确定的5.5%左右的目标现在看来实现难度比较大,同时由于清零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很多分析师已经把202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调到3%左右,请问对今年的经济形势有没有一个分析?另外党的二十大以后,会不会出台一些更多稳增长的措施?

赵辰昕:谢谢路透社记者的提问。感谢您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关心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想谈几个方面的认识,跟大家交流。

第一,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月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今年,特别是3、4月份和7月份,受外部环境、疫情、极端天气等一些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月度之间有所波动。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接续政策果断推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整体保持了恢复发展态势。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也依然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从多个经济指标综合来看,我国经济的表现依然是突出的。

第二,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加充满机遇。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当前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更要看到,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国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对重点领域项目进行改造升级;当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撑了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最近我们做了很多监测,我国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设备订单都在大幅增长,这是非常喜人的。这些都为相关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无法把这些机遇一一列举出来。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国发展机遇、各类商机无处不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凝聚了磅礴伟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必将进一步巩固。谢谢。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中美商会、中欧商会表示外国企业高管无法前往中国,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热情,对外商在华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就目前发展阶段,中方对于批准和鼓励新的外商投资项目有何考虑和计划?

赵辰昕: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跨国投资疲软的整体背景之下,我国吸引外资克服了多重困难。我们实现了稳中有增、稳中提质的明显成效。今年1-8月,我国利用外资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了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33.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4.3%、27.6%、4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改善。总的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有信心,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吸引外资也面临新的形势。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将和有关方面一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更好发挥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积极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大鼓励外商投资力度。我们将发布实施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为外商投资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我们将出台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政策措施,加大制造业引资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我们将推出第六批重大外资项目,在中央层面给予产业规划、用地、环评、能耗等政策的支持,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我们会及时协调解决外资项目在投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三是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的服务。刚才您讲到中美商会、中欧商会,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向外资企业宣介有关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为外资企业和地方搭建投资合作的平台。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国际投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外资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便利。这里有很多外国记者,利用这种场合,希望大家了解并帮我们作介绍。我们欢迎各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继续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保障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的形势。请问,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丛亮: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这次大会报告作出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部署。我们将围绕这一重要部署,和各地区、各部门一道,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体有五个方面举措:

第一,落实“藏粮于地”,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挖掘潜力新增耕地。

第二,坚持“藏粮于技”,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加大绿色仓储、高效物流、粮油加工等技术研发力度,不断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

第三,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稳产增产,将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落实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第四,加强收储调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保持合理储备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创新强化监管和执法,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第五,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加强全链条管控,大力推广智能收获机械、绿色仓储技术、适度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举办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这些方面也需要媒体和记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协助。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今年8月的旱情导致水电大省四川严重缺电,有舆论关注中国清洁能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请问在极端天气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在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方面取得平衡,避免类似的缺电情况重演?

任京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天气相互叠加,导致了水电大省四川出现了用电紧张的情况,牵动人心。面对灾情,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落实保供稳价决策部署,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力量,确保有效发电机组稳发满发,充分释放大电网跨省区互济能力,坚决保障安全稳定供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紧紧围绕能源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在进一步夯实常规能源保供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这里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一下。

一是抓好形势监测和运行管理。提前研判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的供需形势,做细做实保供方案。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的机制和价格、库存的监测机制,加强重点煤炭企业产量直接调度。督促各类电源机组应开尽开,充分释放大电网跨省区的互济能力。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用户错峰避峰。

二是协调保障发电燃料供应。签订压实《煤炭安全保供责任书》,对有关省区完成产量和调出量进行政策激励或约束,同步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目前全国统调电厂的存煤保持在1.7亿吨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1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加强煤炭电力产能建设。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9.3亿吨,同比增长了11%。“十四五”以来全国新投产各类电源装机超过了2.7亿千瓦,新增向中东部送电能力在2000万千瓦以上。

四是推动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油气进口保障体系。目前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连续3年增产,天然气的产量连续5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的储备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稳定供应的底气进一步增强。

五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比如说乌东德和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建成投产,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型储能电站,不断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

目前,北方地区正在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期,我们正会同有关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我们的目标是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谢谢。

中新社、中新网记者: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对全球的生产贸易活动造成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而我国部分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运转面临着一定压力,想请问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赵辰昕:谢谢中新社这位记者的提问,您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疏通卡点堵点、振作工业经济、畅通经济循环,有效保障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一些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行。围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正在持续推进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我这里为大家作个介绍。

一是锻长板补短板。一方面,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我们在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打造一批优势长板产业,提升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聚焦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等关键领域,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重点基础领域短板弱项。

二是稳定工业生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全力杜绝随意关停产业链重点企业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坚决避免疫情防控的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问题,努力确保工业园区有序运转、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着力做好能源、原材料安全保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优化,提高全产业链运行效率。强化重大生产力统筹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加大高端制造、高技术等领域投资,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务实推动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RCEP高质量实施,用好各类多边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是强化风险防范。着力推动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进一步释放政策的效应。加强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提升风险及时识别发现、精准有效处置能力,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切实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请问能源系统如何牢牢立足基本国情和能源资源禀赋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任京东:很高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不是别人要求我们做我们才承诺要做?我想,总书记和党中央已经给出了回答。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因为时间关系,我简要介绍三个方面:

一是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二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的比重已经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经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

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来讲,重点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最后,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的同时,我们要认真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全球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全面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谢谢。

寿小丽: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就到这里。谢谢三位党代表,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的参与。大家再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