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极端天气常态化拉响能源安全警报

来源:
时间:2022-09-13 11:01:31
热度:

极端天气常态化拉响能源安全警报2022年入夏以来,全球多个国家遭遇了罕见的热浪和干旱袭击,欧洲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这股热浪在炙烤大地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冷思考。面对极端天气

2022年入夏以来,全球多个国家遭遇了罕见的热浪和干旱袭击,欧洲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这股热浪在炙烤大地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冷思考。面对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的趋势,全球如何有效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灾害性后果日益显露,极端天气的爆发规模和频率不断升级,不仅影响了全球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严重威胁了各国能源供应安全。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为全球能源行业拉响了红色警报。目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给能源供需关系、生产安全、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深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生产、需求波动较大

极端天气与能源供需关系的联系,远比想象紧密。尤其是高度依赖天气变化的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影响更大、生产波动更剧烈。在气候异常时,风能太阳能、水电等都比常规能源更脆弱,更易造成能源供需失衡。

以近日席卷全球的高温和干旱为例,异常高温给电力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水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无一幸免。其中,水电首当其冲,因为高温会直接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的蒸发量加大,以及水位下降。

7月以来,我国四川省出现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四川水电大幅减产。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干旱使得水电从占总发电量的15%减至8%。欧洲也面临类似“烤”验,意大利过去一年水电量骤减40%,其中,西班牙水电量猛降44%。为应对能源供应短缺挑战,西班牙政府8月发布应急节能措施,要求商业、公共建筑和公共交通系统夏季必须将制冷温度最低限制在27摄氏度,以缓解供电压力。

高温和干旱,也给核能和太阳能发电造成严重影响。由于自然水域水温较高、河水水位过低,核电站冷却反应堆用水受到影响,导致法国电力公司(EDF)多个核电站减产。太阳能发电也难逃此劫。欧洲破纪录的热浪并不意味着创纪录的太阳能发电量,因为极高的温度反而会降低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据美国太阳能设备经销商CED Greentech称,炎热天气可能使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降低10%~25%。

极端天气打破了能源供需平衡,高涨的用电需求与受限的发电能力使得欧洲多国电价高涨。据彭博社8月2日报道,德国电价近期达到每兆瓦时400欧元(约合2747.04元人民币),不仅屡次打破历史纪录,而且涨势未有减缓迹象。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8月18日报道,丹麦电价创历史新高,1千瓦时电价高达8.42丹麦克朗(约合7.81元人民币),创12年来新高。

极端天气引发的缺电等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反映了“靠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的脆弱性,但也暴露出能源供给单一、储能配套不完善、对外依存度高等多方面的产业薄弱项。

威胁能源生产安全,安全事故频发

目前,能源行业生产、加工、转换、运输、分配等环节多数是户外作业,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较敏感,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而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台风、雷电等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强、不确定性大、破坏性大等特点,它们的发生会直接损害能源基础设施,影响机械设备正常使用,极大威胁了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如在油气生产中,暴雪会使储罐罐顶积雪,导致储罐局部受力较大,发生坍塌事故;积雪会压垮电线,导致大面积停电;低温易造成管线堵塞、破漏,甚至冻裂;雷电会造成局部电网电压波动,用电设备短路故障;暴雨会使部分储罐沉降池超警戒液位运行,有环境污染风险。2019年8月,日本佐贺县遭遇暴雨,导致当地水位上涨,一个工厂有10万升石油溢出。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受降雪、冰凌、冻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天然气管道冰堵导致运输受阻,多家天然气发电厂无法正常供电。2022年8月,古巴马坦萨斯省一个石油储备基地的原油储罐被闪电击中,造成1个原油储罐起火,引燃3个储罐,并发生多次爆炸。

对于煤炭生产而言,极端天气也严重影响露天煤矿的开采。如汛期降雨集中,易造成地下水位上涨、含水层水压升高,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大;持续强降雨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形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的山洪则极易倒灌井下,造成淹井事故。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累计发布水害预报预警信息29次、煤矿水害预警分析报告55份。6~7月,全国各地煤矿受极端天气影响停产1308矿次、撤出人员118579人次;受极端天气影响,煤矿未组织作业人员入井35573人次。

高频次的预警提示、多单位的停工停产和大范围的人员波及,敲响了能源生产安全警钟。面对极端天气复杂多变的情况,能源行业应提前谋划,全面辨识风险和排查隐患,并完善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和应急预警。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全球能源低碳发展

多地频发的极端天气引发的能源危机,暴露了目前全球能源行业结构上的一些短板,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深刻意识到,气候对能源安全威胁的现实性和严峻性。如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缓解气候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能源行业的重要课题。

针对气候问题,目前全球多国都在积极倡导和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153个缔约国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提供了担保。但并非所有国家到21世纪中叶都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警示着全球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作为能源转型最前沿的“排头兵”,油气公司自然责无旁贷,如沙特阿美确定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并公布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规划,重点强化公司在蓝氨、蓝氢方面的业务,预计到2030年,每年生产1100万吨蓝氨,用于支持重型运输、供暖和工业应用等难脱碳行业的大幅碳减排。目前,全球还有多个油气公司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如bp、壳牌、道达尔能源等。壳牌作为欧洲最大的能源公司,提出“赋能进步”战略,并优化业务结构,组建天然气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扩大新能源投资规模。

全球能源公司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加快碳减排进程,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推动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等。

能源转型,不仅要走得快,而且要走得稳。2022年3月,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在能源低碳转型方面,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为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为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在30%左右。《规划》提出,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这些目标以稳中求进为原则,在建立新能源安全可靠的代替基础上,逐步降低传统能源结构比例,有效降低新旧能源体系转化期的能源系统运行安全风险。

在极端天气的警示下,选择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如今,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携手合作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各国、各能源企业应认清能源转型的战略意义,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低碳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