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4680电池的冷思考:这个行业还要卷到几时?

来源:
时间:2022-06-24 10:02:45
热度:

4680电池的冷思考:这个行业还要卷到几时?自从2020年在特斯拉电池日上亮相后,4680电池就备受业界瞩目,更是得到了资本的一段疯炒。随着最近松下和三星准备下线量产,亿纬锂能、比

自从2020年在特斯拉电池日上亮相后,4680电池就备受业界瞩目,更是得到了资本的一段疯炒。

随着最近松下和三星准备下线量产,亿纬锂能、比克电池也纷纷加大投资,资本正从理论快速走向实干。

这块才刚刚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电池,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有这么大吗?

成本控制大师

马斯克最厉害的地方,第一,是嘴炮,第二,是把嘴炮实现。和自动驾驶这些"花里胡哨"的技巧不同,特斯拉目前的另一条创新主线 —— 4680电池,正在改变电池行业。

对于一块动力电池来说,一般评价指标有四种:续航、功率、安全和成本,4680电池在这四个方面都进行了改进,而且是挤爆牙膏那种,真实诠释了何为球场死胖子:比你壮,还比你灵活。

通过增加体积和改进极耳,4680电池摊薄了非活性物质,减少了电子流动路径,降低固定成本和BMS管理难度;

反映到性能上,就是续航提升了54%,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充放电性能优化,仅需15分钟就能从10%充到80%;同时,更安全,成本更低。

油车用户怼电车怼最多的,就是贵、充电慢、不安全,续航还短,特斯拉对症下药,同时解决四大疑难杂症。也难怪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会说,

大圆柱电池可能就是动力电池的终极技术方案。

比克电池副总裁樊文光则预测,预计2025年大圆柱市占率将达到30%,约480GWh。按照一辆车80KWh来计算,可以供应600万辆新能源车。

这些大佬,不是卖花赞花香,每个人都拿出了真金白银。松下投资7.05亿美元,在日本建设一条4680生产线,计划从2023年开始供货;亿纬锂能去年4季度在荆门投产20GWh大圆柱电池项目,预计2024年可以实现量产。

各路英雄豪杰齐聚光明顶,但是4个人打麻将,有全赢的吗?

尾声产品虽好,期望别太高

常言道,好东西都是需要等待的。各家电池厂押注4680,眼光虽好,但是要出业绩,并没有那么快。

首先,4680电池的改进,主要在于结构,比如说从小圆柱改成大圆柱,将原来的单极耳改成无极耳。

这样一来,虽然性能提升了,但是制造难度也提升了。比如说焊点增加,容易造成虚焊或者温度过高,损伤隔膜;全极耳覆盖后注液较难,影响连续生产。

反映到良品率上,特斯拉2020年的良品率只有20%,去年也只提高到80%。

所以,按照公告的计划,除了特斯拉和松下今年可以量产,国内的比克电池要到2023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都要到2024年。

而且,即使这几家厂商都量产了,4680的渗透率,依然要慢慢爬坡。目前的预测是到2025年,特斯拉的高端车型,比如Model S/X,Semi,Cyber,全部搭载4680;中端的Model Y,大概装载一半;而走量的Model 3和Model Q,将不会搭载。

不光等得久,短期的量也不会大。从产能分布来看,特斯拉自己有100GWh的产能,基本可以满足北美需求(2025年70万辆,一辆按80KWh算);剩下的产能,LG、三星、松下,再加上几家国内电池厂分,每一家分到的份额,不会太多。

那是不是还有其他厂商呢?有是有,但是数量不确定。

首先,方形电池没有举白旗投降。宁德时代之前透露,旗下的麒麟电池,电量据说可以比4680高出13%。而只要4680不是碾压性的击败方形电池,一般车企是不会轻易更换电池方案的。

果然,6月23日,宁德时代正式发布CTP3.0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轻松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4680系统提升13%,这款麒麟电池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

目前方形电池和大圆柱电池都有车企站队,方形阵营的车企是比亚迪、蔚来、小鹏这种新势力,大圆柱则是大众、宝马这些传统车企。

再加上低端车普遍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方形电池依然会是重要方案。那么4680的核心市场,就剩下特斯拉、宝马、大众旗下的高端车了。按产能计算,即使到2025年,中国区也只有大概20万辆Model Y会搭载4680电池。

所以说,亿纬锂能、比克电池这些二线电池厂商,现在入局,其实就是赌赛道。假如大圆柱电池可以像湿法隔膜、单晶硅那样,对原有市场进行巅峰,他们就是最大的赢家。

当然,长期是如此,短期要承受资本开支、没有盈利增量,假如估值太高的话,就看市场如何博弈了。

极致内卷

从4680身上,我们也可以稍微看到一点动力电池的未来。

首先,这个行业是极度内卷的。不光车企和车企卷,电池和电池卷,车企和电池现在都要卷。

之前,行业里只有比亚迪的电池自产自供,其他的车企基本都是由电池厂供货,比如特斯拉,电池是从LG松下采购的小电池;现在,部分车企规模起来了,都开始自研电池了,特斯拉的4680、长城的大禹电池、广汽的弹匣电池。

当然,电池厂也不会坐以待毙,之前宁德推出巧克力电池,推动换电,相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把电池标准化,增大自己在电池领域的话语权。

还有结构模式,CTP是把电池集成在车上,整车厂又要把份额抢回落整车厂抢电池厂份额,电池厂份额抢整车厂的pack份额。

曾经,电池厂和整车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的电池厂和整车厂,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车造到最后,都是在造电池。

极致内卷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里面,没有一个环节是安全的。

能源汽车的战场上,各路神仙打架。

钴太贵了?砍掉,马斯克说我们用无钴电池;锂价上涨了?比亚迪说我们要进军上游买锂矿;电解液要用双氟了?宁德自己搞了个子公司生产。。。

拼到最后,这个行业谁能掌握话语权?应该就是创造能力最强的企业。

上游的锂矿,目前看起来很稳,利润很高,但是也许某一天会因为比亚迪、特斯拉的杀入,而改变格局;

电池厂也不稳固,电池产业本身的创新,远没有到终局,还有很多技术路线;另外,电池不像半导体,可以一纳米一纳米的挤牙膏,一块电池续航到了1000km,续航这个指标就没有意义了,一辆车续航1000km,和2000km,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什么区别?

假如不远的未来,续航1000km、安全、充放电快、成本又低的电池,谁都能造出来,那电池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特斯拉自己造就行了,就算有订单,利润率也不会高。

这里让人想起了苹果产业链。

除了台积电等少数几家公司,几乎所有产业链公司的命运,都掌握在苹果的手上。

新能源汽车,终局也许也一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