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增强利好的确定性 解决风光大基地建设滞缓问题——访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安华

来源:
时间:2022-06-23 13:01:16
热度:

增强利好的确定性 解决风光大基地建设滞缓问题——访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安华借中央最近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东风,积极推进有利于优化电力跨省交易的电力市场建设,建

借中央最近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东风,积极推进有利于优化电力跨省交易的电力市场建设,建立起有利于清洁能源消纳并获得相应收益的市场机制。有了保障项目合理经济效益的机制,才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企业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的信心。

风光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利好频出,去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规划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

如今,我国大型风光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项目出现开工滞缓、组件招标观望、电力外送难等问题,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央企开发清洁能源大基地的优劣势以及风光大基地如何健康快速发展等话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安华。

四大问题制约清洁基地项目开工

中国能源报:我们了解到,不少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速度在放缓,您觉得目前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情况如何?

张安华:与争先恐后抢拿项目的情形相比,当项目确定业主,面临何时开工的问题时,确实有不少项目显得沉寂了许多。有些项目按部就班地开了工,有些项目开发商一直处于等待观望和犹豫不决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无疑是各自遇到了相关问题。

中国能源报:据您分析,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张安华: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大体有几种情况:一是暂时性问题。如一段时间以来,光伏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化学储能价格不断上扬,相关建设成本比拿到项目时大幅上升,影响了相关投资者继续往前推进项目的积极性。还有如疫情的问题、土地问题、资金问题、项目开发中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等。但这些问题不会使项目建设出现逆转性情景,迟早会被克服。

二是项目协同和资源配置问题。大基地清洁能源开发,要求投建者将基地区域内的风、光、水电等资源和煤电配套电源、电源侧储能以及电力外送消纳(源网储荷配比合理)等要素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并鼓励新增与现有的相关电力企业进行实质性联营,同时项目定位还承载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修复生态环境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多重使命。有的项目须兼顾发电和治沙等双重任务,这相对于过去单纯进行风光等清洁能源开发,协调难度大幅增加,需要处理的问题和时间也相应增多。以之前确定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为例,大部分在“三北”地区,许多项目处在气候多变的沙漠戈壁中,风力强、温差大、沙尘强度高,容易出现极端气候,对相关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有的要采用定制化产品,项目的设计规划和投建需要更加科学、更为严密的论证。

三是机制性问题。“三北”地区新能源丰富,但是存在用电负荷少、调节能力低、电网结构薄弱等先天不足,大部分电力须跨省级区域远距离外送交易,而目前跨省电力交易主要是通过省级政府间送受电协议进行,市场主体自发形成的市场交易机制和电价形成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增加了大基地投资建设未来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电网配套建设、储能电站电价、共享储能运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成本等机制性问题没有可获得确定性的解决方案,投资者在看到目前有些地方如西电东送的落地电价已经高于当地电源电价时,难免在项目开工问题上犹豫再三。

四是长期性问题。随着风光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不断走向主力能源的速度会加快,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会不断上升。一般来说,当风、光发电量占到整个电力系统的40%以上时,传统电网的调节方式便难以为继。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未来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高占比,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高质量的转型、重构、再造,建立起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基地新能源开发建设,无疑要为此承担起相应的重要使命,从而也使大基地的建设者承担了更多更大的责任。

增强基地开发的利好确定性

中国能源报:在您看来,推动企业建设风光清洁能源基地的发力点应该在哪里?

张安华:我认为推动企业建设风光清洁能源基地的发力点应是增强基地开发正向利好的确定性,提高基地建设未来利好的希望值。

中国能源报:央企在探索清洁能源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张安华:优势有很多。第一,资金筹措优势明显。央企管控的资源丰富,不少是世界500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回旋余地大,在银行贷款等筹措资金方面优于其他企业。在清洁能源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当地政府或业主的欢迎。第二,具有专业技术优势。不少央企所辖企业具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专业技术传统和技术知识积累,在解决清洁能源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时,其总体能力优于其他市场主体。第三,人力资源优势。厚实的专业技术文化传承,相对优越的吸引人才条件,人力资源再生产的国力支持优势和相关机制,使其在凝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而在清洁能源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建设中具有明显的竞争能力。

中国能源报:除了优势外,您认为,会存在哪些劣势?

张安华:劣势首先体现在责任心。从管理学角度看,相对于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的民营企业,部分央企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在某些方面要偏低一些。在清洁能源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建设过程中,较可能出现类似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未切实到位、投资概算不够精准、环保评价不实甚至走过场等情况,为项目开发建设的相关工作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其次是管理效率问题。相对于企业风险全部由自己承担的民营企业,部分央企人员的工作细化细致度、管理的严格严密性有待提高。在清洁能源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建设过程中,极少数可能出现类似投资不当或失误、资金管理不善、群体性腐败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开发建设的正常进行。

建议加快电力跨省市场建设

中国能源报: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增强企业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信心?

张安华:借中央最近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东风,积极进行有利于优化电力跨省交易的电力市场建设,建立起有利于清洁能源消纳并获得相应收益的市场机制。有了保障项目合理经济效益的机制,才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企业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的信心。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一些耗电高、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产业到大基地所在地兴业发展,建立有利于“多赢”的政策导向,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合作机制,既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可以解决大基地有关能源的消纳问题,进而增强投资者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的内生动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