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把煤炭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定海神针”
把煤炭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定海神针”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60%。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控制煤炭消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60%。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控制煤炭消费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方向,同时煤炭也肩负着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要处理好消费减量和保障安全的矛盾,必须给煤炭一个客观公正的定位,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一、发达国家的“退煤”路,中国能否复制粘贴?
1、何时“退煤”不能盲目跟风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纷纷开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欧盟正加速煤炭退出计划。目前有21个国家已承诺逐步淘汰煤炭,其中奥地利、比利时、瑞典已率先完成了煤炭退出,德国、英国也提出了明确的煤电退出时间表。然而,上述大部分国家煤电占比较低,例如英国2021年煤电发电量仅占1.3%,“退煤”并不会对其能源供应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国家“退煤”不仅靠新能源的增长,更是得益于前期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和天然气发电规模增加。但是,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能源结构截然不同,煤炭仍然是主体能源,天然气增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超过40%,没有条件把气电作为第一大电源,不能简单照抄国外“退煤关停煤电”的转型路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替代煤、油、气,完全可以按照既定战略目标,走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型路线。
2、切勿将煤炭“妖魔化”
有些观点认为,能源革命就是革煤炭的命,践行“双碳”战略就是要马上叫停煤炭煤电项目,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为减少碳排放,煤炭消费固然要严格控制并逐步减量退出,但如何退出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已大幅提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特别是实施超低排放后,燃煤电厂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已与燃气电厂相接近。在碳排放方面,煤电每千瓦时碳排放量约为气电的1.7~1.8倍,两者存在明显差距,却不是本质区别。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也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于煤炭大可不必急于“赶尽杀绝”,而要坚持系统观念,先立后破,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确保供应安全平稳过渡。
3、煤炭煤电仍不可或缺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这个演进过程近期难以脱离煤电的支持,还需要煤电把新能源“扶上马、送一程”。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较强的波动性、随机性,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解决系统调峰问题主要依赖发电侧的灵活调节改造、储能和需求侧响应等。受限于投资成本和市场机制,以灵活煤电支撑新能源并网和消纳仍是目前保障新能源发展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因此,当前我国谈煤电装机退出还为时过早,关键是如何控制煤电发电量和耗煤量,更好发挥对新能源以及电网的支撑调节作用。
二、控制煤炭消费,为什么还要加强煤炭供应?
1、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压舱石”
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我国查明煤炭资源量达到1.67万亿吨。2020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9亿吨和40.4亿吨左右,自给率高达96%以上。相比而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安全稳定供应一直面临巨大风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我国还需依靠“洁煤稳油增气、大力提高新能源”来解决能源供应保障问题。煤炭不仅具备适应能源需求变化的开发条件,还具备通过燃煤发电、煤制油气转化为电力、油气的能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煤炭作为能源安全“压舱石”的作用更加重要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预计煤炭消费量在“十四五”期间也将保持在峰值平台期。
2、加强供应不等于扩大消费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国生产和联合试运转煤矿产能41.9亿吨/年,煤矿平均产能利用率为93.1%,处于较高水平,产能裕度不足,应对季节性需求波动的能力不够,2021年一度出现煤炭供应紧张、价格暴涨的局面。因此,为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十四五”时期需要布局一批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完善煤炭跨区域输送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在加强供应的同时,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特别是严控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煤炭消费。
3、自身供应有力才有话语权
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只有自身具备强有力的供应基础,才能在能源进口和国际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对于自给率高达96%的煤炭如此,更不必说高度依赖进口的油气供应。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只有合理增加煤炭生产供应能力,守住安全底线,才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谋求更为充足、稳定、经济的进口来源,才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绿色与安全双重要求,煤炭该何去何从?
1、摸清家底,明确煤炭产能增量空间
虽然说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从各地区看,具备较大规模增产能力的仅有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寥寥几个省区,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煤炭产能产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为确保煤炭长期供需平衡,一方面应加强需求预测,另一方面应摸清煤炭资源和煤矿生产家底。通盘分析我国煤炭在资源量、产能、产量方面的增长潜力,全面梳理生产技术水平先进、采剥条件好、生产潜力大的矿区产能增长能力,明确我国煤炭生产的增量空间,为今后合理布局煤炭产能打好基础。
2、优化产能结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以发展先进产能为重点,推动煤炭开发向资源富集区转移,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布局一批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开展煤矿绿色智能开采示范。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无效产能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炭关闭退出。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煤炭企业建设坑口电厂、发电企业建设煤矿,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能源供应保障水平。
3、一体化发展,转向综合能源服务
我国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区大多具有丰富的风光资源,这为煤炭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转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风电,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推动煤电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发展,根据用电负荷情况因地制宜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推动煤电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驾护航”。
4、完善储备体系,保障供应稳定
煤炭储备是煤炭市场的“调节器”,强化储备能力建设是保障煤炭供应稳定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建立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地方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同时,还要健全煤炭储备管理体系,对煤炭储备实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储备规模,完善储备动用机制,确保关键时期储备能够有效发挥保供稳价的作用。
结束语
加快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既能发挥煤炭对能源安全供应的兜底作用,也能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保驾护航。在国家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通过煤炭煤电企业的积极变革和技术创新,相信煤炭行业能够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下,完成华丽转身,变得更绿色、更安全、更高效,承担起保障我国能源行业安全稳定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