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发改委:2022年积极培育光伏等新能源产业

来源:
时间:2022-01-25 17:02:53
热度:

陕西发改委:2022年积极培育光伏等新能源产业1月24日,陕西发改委发布关于陕西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提到,2

1月24日,陕西发改委发布关于陕西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其中提到,2021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国能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投资约1200亿元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和风电、光伏保障性并网项目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33.2%。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严守生态安全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出台氢能产业规划,积极培育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产业,督促列入国家基地规划的风电、光伏项目抓紧建设,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隆基海外光伏产业合作区等。

原文如下:

关于陕西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19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2021年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计划执行情况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基本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5%,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2.8%。工业投资增长4.8%,高于投资总体增速7.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9%。民间投资增长3.7%,占全部投资的51.4%,占比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3%,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增长9%。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9%,较上年提升24.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2.3%。进出口总值增长25.9%,较上年提升18.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02.5亿美元、增长21.4%,较上年提升12.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3.2%,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34.6%。新登记市场主体93.7万户、增长15.5%,实有市场主体达到495.5万户。

(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44.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86.78%。物价水平保持稳定,CPI上涨1.5%。

二、2021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按月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加强运行调度。印发抓项目稳投资促增长若干措施,实施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行动方案,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活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7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限额788亿元,组织重点项目融资对接活动,推进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升级,西康高铁、西十高铁、引汉济渭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3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出台2021年全省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措施,重点跟踪服务154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充分发挥能源工业稳增长支撑作用,完成核增产能煤矿21处、增加产能3570万吨/年,完成省外3900万吨煤炭合同保供任务,陕北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送电,储气调峰设施形成储气能力1.34亿方、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地方政府储气任务,全年原煤产量7亿吨,原油产量2552.8万吨、增长0.9%,天然气产量294.1亿方、增长7%,外送电量686亿千瓦时、增长37%,创陕西电力外送历史最高水平。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持续回升,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二)狠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制定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1+N”政策体系。总窗口入驻13家孵化器、48家专业服务机构、65家金融机构和10家央企、18家省属企业、20多家知名民企,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建设,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启动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项目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争取铂力特等5家企业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数控机床、光子等23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西安吉利汽车等正式投产,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出台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西安高新区、陕西鼓风机集团等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印发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陕西会场活动,技术合同成交额2343.44亿元、增长33.2%,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189家、居全国第10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200家。

(三)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集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5.78万户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苏陕协作财政援助资金达到26.9亿元,实施项目1343个,惠及农村人口33万多人。持续做大“3+X”特色现代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90.4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1270.4万吨,生猪存栏稳定增长。印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已建成5个国家级示范园,5个示范园入选国家创建名单,新建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卫生户厕普及率73.7%。

(四)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印发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组建省政务大数据局和大数据中心,推行“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编制开发区发展规划118个、整合减少园区86个,行业协会商会全部与行政机关脱钩。出台《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延安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启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陕西交控集团成功组建,国地电实现融合发展。金融保持稳健运行,政府隐性债务稳定下降,新增上市企业10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和“十四五”专项规划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创建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西安航空口岸列入全国重点枢纽口岸示范工程。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稳居全国前列。支持杨凌上合组织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园等28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丝博会参展企业创历史新高,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首个省级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指导目录出台。

(五)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抓住用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推广“总部+基地”“研发+生产”“飞地经济”等模式,强化关中产业配套协作,推进陕北能源化工产业清洁低碳转型,加快陕南生物医药、旅游康养等主导产业培育。制定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编制《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成立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实行省级统筹、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体制,稳步推进杨凌示范区改革和区校融合发展。召开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现场会,编制“一县一业”、园区提档升级、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编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陕西西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杨凌、高陵等地城乡融合试点有序开展。津陕对口协作、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呼包鄂榆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

(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严格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实行产业准入清单管理,持续用力抓“五乱”问题整治,438座小水电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国家批复,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上线试运行。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支持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等项目建设,黄河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完成整治,“秦东水乡”整改扫尾,渭河入黄断面水质连续2年为优。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陕南硫铁矿污染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持续加大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治理力度,大气污染防治三项指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启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秦岭生态保护、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四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59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600平方公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国能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投资约1200亿元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和风电、光伏保障性并网项目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33.2%。

(七)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同年同地、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精彩圆满举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实施提级管理、精准管控、分级分类、属地处置,保障医疗和生活物资供应充足、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完善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支持兴平、蒲城等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训企业职工和农民工80.7万人次。出台“十四五”促进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促进城乡居民增收10条措施,开展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专项排查整治。电力、天然气等价格改革取得新成效。做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支持交大一附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稳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3个,建成10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100个智慧社区、3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任务全部完成。加强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0239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634个、惠及39.34万户居民,“绿巨人”动车组实现省内所有地市全覆盖。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台账,提前完成年度化解政府隐性债务任务。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9%、16.2%。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个别指标与全年预期存在差距,高质量项目储备不够,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就地转化还需加力,以非能和清洁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县域经济不强,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绿色发展任重道远,降碳任务艰巨。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仍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疫情防控、房地产、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任务较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力较大。工作系统谋划不足,创新举措不多,应对能力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分析研判,建议我省2022年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6%左右。这一目标结合了2022年经济增长的实际支撑条件,既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标要求,也体现了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迫切需要。当然,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为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铆足干劲,加压冲刺。与之相衔接,建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CPI涨幅3%左右。拟重点抓好10方面工作:

(一)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有序组织企业复工复产。一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把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防止疫情蔓延。加强物资供应保障,完善批发市场、超市、社区便利店三级保供体系,切实保障群众日常生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关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各项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和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畅。二是分类施策恢复企业生产。实施一季度经济稳增长10条措施和支持西安加快经济恢复发展若干政策,做好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在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返岗上岗、物流运输、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鼓励企业创新生产运营模式,采取倒班制,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确保生产经营有序开展。对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实施更大力度、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受疫情冲击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恢复运营、平稳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释放网购消费潜力。

(二)坚持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加大政策调节力度。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走势,定期做好“六保”任务监测调度,加强政策研究、设计、储备,确需出台的尽早出台、靠前发力、精准落实。落实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若干措施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对省外建筑龙头企业落户陕西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一次性奖励。推广“信易贷”、“税易贷”等信用信息平台,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债和股权投资等方式直接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扩投资。制定出台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实施方案,建立常态化的横向联合审批机制和纵向汇报对接机制,全面优化升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继续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活动。实施月监测、季通报,加快轨道交通、西延高铁、西康高铁、西十高铁、机场三期、引汉济渭二期、东庄水利枢纽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省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4500亿元以上。滚动做好项目储备,适度超前开展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专项债券支出进度,确保实际使用形成的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引导陕投、陕金控、陕金资集团等平台吸引社会资本组建产业基金,支持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研究以PPP、ABS、REITs等方式盘活存量设施资产,继续推进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升级。三是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鼓励实施减免房租、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信贷等政策举措,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化菜市场”等试点示范,促进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拓展消费新场景,加快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组织发放第一轮汽车、家电消费券,提振大宗消费。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贯通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做大农村消费规模。

(三)全面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印发创新驱动发展“十四五”规划分工方案,落实好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平台、平台公司建设,推动各地依托秦创原开展“离岸孵化”“飞地转化”。加快陕西实验室建设,推动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前期工作。推进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持续抓好路演、中试、孵化等关键环节,着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建立产业目标导向的技术问题库,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加快制定落实改革完善省级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实施“科学家+工程师”项目,着力攻克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备、光子集成芯片制造等“卡脖子”领域技术,强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预研工作。建立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清单,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对“定榜”项目给予奖补。三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落实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发挥“春种”基金作用。四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提升双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健全融资体系、加大区域合作、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500亿元。启动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支持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延安、商洛、汉中、铜川等高新区提档升级。加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试点示范,办好“双创周”活动。

(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壮大新兴产业集群。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扩产、第6代新型显示载板玻璃生产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扩产等项目,建设西安集成电路、宝鸡先进结构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咸阳新型显示产业园、渭南增材制造基地等重点园区。以链长制为抓手推进23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畅通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和大宗原料供应渠道,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二是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落实能源化工重点产业链推进方案,加快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下游高端精细化学品。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利用延安油气资源优势,拓展油气多元化利用途径,推进炼油产业向化工领域延伸,推动油品型炼厂向炼化一体化炼厂转型。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提质增效。全面推进西安、延安、榆林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加快国家级、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建设。建设数字陕西,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特别是因灾受损房屋修缮重建,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不断深化苏陕协作。二是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淤地坝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分区实施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着力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探索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入股联营等模式,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削薄”行动,打造郝家桥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引导创建5个国家级、30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改厕、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聚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严守生态安全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持续巩固秦岭整治成果。实施“1+N”秦岭保护规划体系,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善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功能,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规范网格员日常管理。推动矿山清理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尾矿库治理,开展农家乐集中整治。完善生态多元化补偿机制,支持陕南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持续推动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二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黄河流域尾矿库治理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水土保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领域,谋划实施重大项目,推广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完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任务。三是坚决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适应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制定出台“两高”项目管理目录和用能管理暂行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用好能耗弹性空间推进符合国家战略、技术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广阔的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盘子。推进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出台氢能产业规划,积极培育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督促列入国家基地规划的风电、光伏项目抓紧建设,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

(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各类功能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营商环境“单项冠军”。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延续落实2021年底到期的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向制造业倾斜力度,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取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供应试点,基本完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进“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等改革。加大产权保护工作力度,排查整治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为,深化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放开竞争类企业非公资本持股比例限制。高质高效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和有序开放,全力打造“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秦政通”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编制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约束清单,制定《社会信用条例》配套政策,推动各行业领域建立实施信用监管制度。加大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2家。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印发《“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分工方案,高标准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推动西安集结中心与宝鸡、榆林等联动发展,持续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运营质效。发挥第五航权优势,加速推进国际货运航线发展。运用市场理念和“投行思维”科学招商,重点围绕23条产业链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紧盯重点区域线上线下融合招商,借助重大展会平台专题招商,办好重大经贸活动以商引商。推动泰康西安智慧医养总部、杨凌麦肯马铃薯产业园等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口。出台公共海外仓认定支持办法,优化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隆基海外光伏产业合作区等。

(八)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一是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体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出台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印发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8个专项规划,加快推进西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西安等城市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支持榆林深度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继续开展陕南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工作,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工作方案,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二是全面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落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一县一策”事项清单落地见效,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打造县域首位产业集群,鼓励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快园区整合升级,引导头部企业入区入园,按季度组织县域经济创新和突破发展典型案例点评。强化举措推动县城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创建10-15个县城建设示范县,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中心功能。

(九)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一是持续推动稳就业促增收。落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用工平台,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谋划一批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重大项目,拓展居民增收空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左右。二是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制定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预案,持续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推动养老托育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建设。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稳妥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8万套(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92个。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稳妥有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西安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加快省艺术馆(西京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完善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健身场地供给。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着力保障粮食安全。抓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落实“田长制”,开展省级储备粮管理年度考核,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500万亩左右、总产量1200万吨以上。组织实施第二轮优质粮食工程,加快“陕西好粮油1+N”品牌建设。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兴粮兴储战略,开展粮食减损行动。二是切实加强能源保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督促联合试运转、力争2022年增加煤炭产能3860万吨/年,扩大油气勘探投资,加快储气调峰能力建设。推动彬长CFB示范项目、信发神木电厂等开工建设,争取杨伙盘、延长石油富县等电厂并网发电,陕北至河南、安徽通道及配套电源核准,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电预案。完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提升重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三是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遏制增量、积极处置存量,主动盘活存量资产,抓好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控,加强重点市县债务风险化解。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制度,严控重点地区和重点金融机构风险增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四是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聚焦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