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年化翻倍!新能源的另一个超级风口
年化翻倍!新能源的另一个超级风口连续两年的高光表现使得新能源汽车板块预期基本已被打满,当行业的收益耗尽之后,最明智的做法不再是梭哈,而是寻找结构性机会“打猎&rdquo
连续两年的高光表现使得新能源汽车板块预期基本已被打满,当行业的收益耗尽之后,最明智的做法不再是梭哈,而是寻找结构性机会“打猎”。
比如换电,一个刚刚起步却又直接影响电动车放量速度的产业。
【必由之路】
来自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性价比低、续航低、充电设施不完善、充电时间过长等是消费者拒绝购买电动车的几大主要原因。其中补能环节问题尤为突出,有近40%的消费者吐槽电动车充电太慢,补能体验远不及燃油车。
要解决补能问题,换电是一条必由之路。
换电是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的一种,主要指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进行集中存储和集中充电,然后在电池配送站内集中对电动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
之所以说是必由之路,是因为换电模式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补能速度。
即便在公共充电站的快充模式下,完成一次充电也需要30-60分钟。而如果采取换电池的方式,最短仅需3分钟,与燃油车加油速度拉平,解决了补能体验问题。
其次,换电可以保护电池。
快充虽然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充电时间,但快充模式下的工作电压大于电池电压,必然导致电池升温过快,长此以往,会给电池带来不必要的损害,而采取换电池的方式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再次,换电可以缩减初始购车成本。
动力电池是电动车最大的成本项,占比在40%左右。换电模式下,车电分离,消费者可以采用租赁电池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减轻了购车负担,还顺带解决了电池折旧和车身折旧差异较大的错配问题。
最后,换电可以缓解电网的用电压力。
当电动车大面积普及之后,巨大的用电量必将对电网产生压力,而换电站集中充电的方式可以错开用电高峰,原理类似储能,起到调峰的作用。
集众多优势于一身,早在十几年前,特斯拉、Better place等企业就在海外推行换电模式,与此同时,国内也同步在一线城市试点换电站。但十几年过去了,换电产业始终以爬行速度前进。
直到今天,整个行业才真正从导入期进入了成长期。
【万事俱备】
制约换电普及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行业标准,二是电动车保有量规模。
不同整车厂和电池生产商推出的产品口径不一,包括电池尺寸、接口等,千奇百怪的型号直接影响了换电的运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
2011年,国家电网曾试图组织建立统一的换电标准,但当时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刚刚起步,技术不成熟,格局不稳定,统一起来的难度本身就很大。加上当时主要依赖财政补贴,统一标准意味着利益重新分配,面对主导权的变更,各方一直未达成共识,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上层建筑没有统一,经济基础也不具备。
换电的刚性成本支出较大,根据协鑫能科的测算,乘用车换电站单站投资额约500万,重卡换电站的投资额甚至要达到千万级别。单个换电站每天服务次数上限约为400次,实现盈亏平衡,利用率必须提高到20%。
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换电站的商业化运作,必须有足够的电动车规模支撑,这在新能源车发展早期是根本做不到的。
上述两大问题,现在都已不是问题。
首先,动力电池行业大局初定。
宁德时代是绝对龙头,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具备了统一标准的基础。另一方面,财政补贴陆续退出,之前的利润纠纷问题也扫除了。动力电池包的标准化将有效推动电动车的普及,符合各方利益,产业层面已经形成了共识。
政策也不再摇摆。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换电站首次纳入新基建范畴,随后频发公文,确立换电模式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今年11月1日,GB/T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正式实施,这是换电行业第一个基本通用性国家行业标准,被市场解读为产业发展的真正拐点。
另一边,电动车的超预期起量也为换电站的商业化运作铺平了道路。
2021年,随着燃油车的全面式微,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开始急速爆发。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国内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299万辆,同比大增166.8%。
前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从去年的5.8%飙升到15%,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还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环比数据依然维持高位,11月单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高达20%。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一项新产品的渗透率轨迹呈现S型曲线特征,按照挪威电动车的普及过程,当渗透率越过10%的阀值后会高斜率拉升。以此为标尺,国内电动车市场已经进入高速放量期。
作为最有效的补能方式,换电的爆发也就挡不住了。
【年化翻倍】
截止今年10月,国内共计建成换电站1086座,虽然总量不大,但却是同比翻倍的增长速度。
向前看,未来几年整个行业大概率仍将以年化翻倍的速度前进。
根据东方证券的数据,到2025年,国内换电车型保有量预计将达到500万辆左右;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4000万辆。
在此基础上,到2025年,大约将有2.2万座换电站落地。届时整个设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700亿,运营市场规模有望达2631亿,2021-2025年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
换电设备会随着换电站规划的落地率先起量,当换电模式的普及度提升后,换电运营市场的空间会逐步打开。两大市场展开的先后顺序也是投资布局的顺序,正如5G的“炒作”逻辑是按照产业链依次向下推进一样。
先看设备市场。
A股上市公司中最具确定性机会的是山东威达。
2017年,山东威达与蔚来共同出资成立了昆山斯沃普,该公司是蔚来二代换电站的唯一供应商,且目前已经开始放量,今年4月以来,蔚来投入使用的二代换电站均出自昆山斯沃普。
往前看,蔚来计划在2025年建成4000座换电站,以目前的规模,还有8倍增长空间,毛利润空间超10亿。山东威达持有昆山斯沃普44%的股份,仅考虑蔚来这一个客户,山东威达就能从昆山斯沃普拿到超4.4亿的毛利润,作为对比,山东威达2020年的毛利润总和也不过5.4亿。
同样进入收获期的还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瀚川智能。
作为先发的换电设备制造商,瀚川智能今年宣布已经研发出换电设备样机,并且得到了多家客户的认可。技术是公司最大的看点和竞争力,包括设备的识别精确性、传动稳定性和装配高速性层面,瀚川智能都是业内领先水平。
相较于设备市场,运营市场群雄逐鹿、大局未定。
目前的头部参与者主要是奥动新能源、蔚来、杭州伯坦三家企业。市占率层面,截止到今年10月,奥动占了总市场的56%,蔚来占了34%,杭州伯坦占比为10%。
图片截取自中航证券
现在并不代表未来,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加紧布局换电站,最后真正能成事的大致有两个派系:整车厂和“国家队”。
整车厂领域,东风、北汽、长安、上汽、吉利等企业相继宣布加码换电;“国家队”层面,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石化等巨头纷纷发布规划,均要在“十四五”期间建设4000座以上的充换电站。
一项新技术的落地必然伴随资本的增殖,但整个过程的演化节奏却要严格按照逻辑来展开。
复盘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当市场销量达到2亿部之前,整个“果链”的股价基本都在向上爬坡,但越过2亿部这个坎之后,收益消失,内部开始明显分化。在技术上继续保持精进的领域依然有价值增长空间,其余赛道则大多陷入停滞。
鉴往知来,新能源汽车虽然尚未达到量的瓶颈点,但预期已经提前给足了,板块整体抬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资金的关注点将集中在技术增值和扫除产业瓶颈这两大环节。
所谓产业瓶颈环节,是指如果该领域不突破,那么整个行业就将无法继续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刚需配套,刚刚起步的换电市场就属于瓶颈环节。
换电站的属性类似于现在的加油站,目前国内加油站数量大概在11万座左右。长远来看,即便2025年之后,换电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行业能见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