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应对弹性需求,如何确保煤炭安全高效供应
应对弹性需求,如何确保煤炭安全高效供应当下,“能源保供”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煤炭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从长远看,“双碳”目标
当下,“能源保供”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煤炭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从长远看,“双碳”目标下,严控煤炭消费是大势所趋。面对能源结构转型中的弹性需求,煤炭行业如何确保安全高效供应,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在10月27日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峰论坛上,相关专家就此进行了探讨。
能源“压舱石”,要可靠还得有弹性
“目前,在我国没有任何一种能源能够替代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在论坛上表示,风、光等新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技术未获突破情况下,新能源难以高比例接入现有能源体系,必须以煤炭、煤电作为平抑波动的稳定器,同时在国际能源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油气进口安全风险增加。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消费量将在安全区间内波动,以支撑新能源的发展和油气的波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指出,因此组织开
展深入研究“煤炭消费的安全区间”非常必要。
“市场对煤炭需求的弹性要求提高,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和供给模式并不能适应新发展要求。”王国法直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煤炭市场变化超预期。去年上半年,煤企复工速度快于下游行业企业,市场出现阶段性过剩;去年下半年以来,国民经济恢复加快,煤炭供需走向逐步偏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原煤产量29.3亿吨,同比增3.7%,而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7.3%,火电同比增11.9%,电煤需求快速增长。
从去年到今年,煤炭市场供需从宽松到偏紧,从疫情防控期间电厂拒签长协要求降价,到近期国家打出增产稳供组合拳,煤炭作为能源“压舱石”的压力倍增。
事实上,由于煤炭生产要面对水、火、瓦斯等各种自然灾害,涉及采掘、通风、供排水等多个环节,生产刚性强,凡事必须提前计划。虽然煤矿产能有10%到20%的弹性,但如果长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极易造成采掘比失调以及其他一系列安全隐患,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随着煤电从主体能源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淡旺季峰谷差加剧,特别是在“两湖一江”、西南等市场,电煤消耗峰谷差高达六七倍,给煤炭企业平稳生产、均衡发运带来困难。在2021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期间,多家煤炭企业负责人表示,丰水期火电厂接不了煤,枯水期又需要大量煤,“造成煤矿没办法均衡生产,安全压力很大”。
信达证券分析师左前明表示,煤炭行业产能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前些年下行期,煤价暴跌,为了控制成本,许多煤矿未按程序超前掘进或剥离岩土(纯成本),导致煤价高企后产量也难以进一步释放。
借助智能化,建立柔性煤炭供给体系
尽管“十三五”以来,煤炭行业通过去产能,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矿数量已降至5000处以内,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以上,但刘峰表示,当前行业仍面临“低端产能过剩与先进产能不足,规模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约束,安全生产保障与灾害威胁加重”等一系列矛盾与挑战。
“现有生产方式产能调节不适应供给侧弹性要求。”王国法认为,根据现行相关规定,煤矿月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月计划的10%,调峰作用有限。而对生产能力和产量进行调节会改变原有生产组织方式、系统运行节奏等,也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和风险。
他同时指出,“煤炭战略储备”和“应急煤矿”方案不符合煤炭安全供给和煤矿生产规律,难以解决保供问题,“煤炭不像石油,可以让煤矿生产了放上一两年,那就自燃了”。
面对煤炭弹性需求,王国法等专家提出,应建立智能化柔性煤炭开发供给体系,即充分发挥智能化煤矿安全、高效、调节速度快、少人等特点与优势,建立一个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化赋能的多层次网状煤炭开发与供应链,以柔性工作流程在多种运营模式之间灵活切换,构建煤炭高效、低成本与稳健并存的柔性开发与供应体系。
同时,建立上述体系需要两大辅助体系。一是构建“5G+ABCD”支撑技术体系,即5G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结合,建设煤矿—集团—省—国家四级煤炭生产和交易共享智能化平台,构建现代能源矿业治理技术体系。二是建立支持煤炭柔性开发和供给的评价认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王虹桥表示,近年来煤矿智能化、智慧供应链等一批关键技术获突破,为全面改造提升煤炭全生产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水平创造了可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介绍,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该协会积极打造行业科技创新高端智库,汇聚全行业1300多名专家智慧,将聚焦煤炭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煤炭清洁转化、煤矿智能化等领域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