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沿海向内地 核产业的新“蓝海”

来源:
时间:2021-09-03 14:43:26
热度:

从沿海向内地 核产业的新“蓝海”日前由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论坛期间,业内专家分享了我国辐射技术应用的产业现状、辐射技术在安检安保领域、医

日前由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论坛期间,业内专家分享了我国辐射技术应用的产业现状、辐射技术在安检安保领域、医疗领域的进展和应用,以及辐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趋势分析。

01

— 辐射应用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

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辐射加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永富在题为《辐射加工技术应用的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机遇》报告中指出,我国辐射装置技术创新已迈上新台阶。

目前,钴源装置自动化程度达到新高度,自动倒层换面占比达90%以上;运行安全可靠,实现连续12年放射性事故零记录;钴源供应自给率超过70%;钴源退役规范、有序。同时,加速器装置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年运行率达80%;质量控制实现标准化作业、辐照过程可追溯。由于性价比提高和快速交付能力,被用户广泛接受。

不仅如此,辐射应用市场规模也逐年扩大,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由东部向西部发展,由密集城市向薄弱省份推进的趋势。截至2020年底,全国30万居里以上钴源辐射装置有120多座,总装源能力超过1.7亿居里,实际装源量约7000万居里。全国共有辐射加工用电子加速器800多台,总功率超过3.7万kW。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赵永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是区域竞争激烈,个别产品压价现象严重;

二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与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距离;

三是质量和品牌意识欠缺,较看重当期效益而轻视企业信誉;

四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低。研发投入比例小、产品单一化、技术同质化是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赵永富表示,当前国内国际的大环境十分有利,将为辐射加工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在近5年来市场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随着辐射加工装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下游辐射产品需求旺盛,未来辐射加工应用的市场增速将持续、稳定。

02

— 解决医用防护服灭菌“卡脖子”问题 —

“2020年初,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肆虐,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出现了爆炸式需求,供应紧张。”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辐射事业部总经理尹玉吉在论坛上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射灭菌情况作了详细介绍。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统计,截至2020年4月2日,用于疫情防控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90%以上为辐照灭菌。截至2020年6月30日,通过辐射技术进行消毒灭菌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已超过1167万套。

疫情期间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供应紧张的因素源于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原规范中采用的是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灭菌过程解析时间长,一般7~14天,无法满足疫情期间的紧迫需求。而辐照灭菌具有安全、环保、高效、可靠的优势,灭菌周期可从14天减少到1天,大大缩短了周期,解决了医用防护服消毒灭菌“卡脖子”问题,辐照灭菌为疫情防控贡献了“核”力量。

为了验证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射灭菌效果,专家学者围绕防护服面料、灭菌工艺参数、关键性能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确定了达到医用产品常规灭菌标准所需的灭菌剂量范围;验证了防护服的无菌屏障系统和运输包装系统在所需灭菌剂量处理后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

目前,辐照灭菌应用的主要装置为钴-60辐照装置和电子加速器。作为辐射行业的领军企业,在钴-60辐照装置设计方面,全国只有3家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中国同辐拥有2家。另外,作为国产钴-60源的唯一供应商,中国同辐为国内钴源辐照装置提供了70%以上的钴源。据悉,仅中核集团就拥有9座钴源辐照装置,分布在北京、苏州、张家港、泰州等城市。其中苏州、张家港、北京的辐照站主要开展医疗用品消毒灭菌。

辐射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也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空间。为此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何仕均以新冠疫情为切入点,阐述了利用电子束处理医疗废水方面的贡献;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华伟介绍了耐辐照灭菌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及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同威信达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阔成就辐照企业数字化转型时间与趋势进行了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