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徐州转型样本:新能源“点亮”老工业基地

来源:
时间:2024-08-16 22:49:15
热度:

徐州转型样本:新能源“点亮”老工业基地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苏、皖、鲁三省交界处,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动脉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美誉。
作为江苏省唯

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苏、皖、鲁三省交界处,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动脉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美誉。

作为江苏省唯一一座资源型城市,徐州曾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形建成了以煤炭、钢铁、水泥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然而,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徐州面临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而鉴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当地的兴衰,还会影响整个苏北乃至邻省很多城市。徐州转型成效如何?因采煤形成的塌陷地如何处理?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保持原有煤炭产业优势之间找到平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以期对全国60余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

徐州曾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依靠煤及其他矿产资源,徐州建成了以煤炭、钢铁、水泥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数据显示,2008年,徐州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72.3%。

近年来,为了应对煤炭资源枯竭,同时为修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徐州通过由重变轻、由旧转新的调整,实现了“华丽转身”。

煤炭资源枯竭

自1883年韩桥煤矿开采出第一车煤炭算起,徐州采煤已超过100年。作为江苏唯一的煤炭基地,半个世纪以来,徐州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仅徐矿集团调往苏南的原煤就达4.14亿吨。

依赖煤炭,国家先后在徐州布置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等近千家国有企业,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徐州也背上了转型升级的沉重包袱。资料显示,到2008年,徐州工业基本集中在传统产业,重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3%。如今,徐州出现了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的尴尬,已探明煤炭储量仅够开采50年。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徐州亟待寻求新的出路。

异地发展煤化项目

“徐州的资源枯竭首先就是徐矿枯竭了,徐矿搞不好,徐州的问题就解决不好”,江苏省副省长、原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曾对媒体表示。

“在转型中徐矿集团的压力是最大的”,原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皇新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已关闭5座大型煤矿和162对矿井的基础上,今后几年将再关闭14对大型矿井”,矿井关闭,徐矿必须将主业转移,同时为保证退出来的职工再就业,煤炭业还要异地发展。

为了在转型中保持原来的煤炭资源产业优势,徐矿走上了“做长做宽煤-电-建材”产业链,打造煤电能源一体化和煤炭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的发展之路。

“外省的项目,采煤只是基础,重点在煤化项目和电力”,皇新海表示,外省项目中大部分煤炭要交由地方处理,留存煤炭则为拉长产业链、提升煤产品附加值,如宝鸡煤化工项目一期的产能就是150万吨甲醇工程。

据了解,目前徐矿集团已经构建了新、甘、黔三个省外基地,并运营管理孟加拉国最大的煤矿,获得100多亿吨的煤炭资源,等于再造了3个徐矿。

煤矿塌陷区变湿地公园

徐州转型的另一大压力在于煤矿职工居住地的改善。

原九里区(2010年化归鼓楼区)是徐州最主要的煤矿聚集区之一,也是最年轻、基础相对落后的一个区。该区拥有大型煤矿8座,其中工矿用地和采煤塌陷区占全区面积的40%,煤炭职工和家属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

从2008年下半年起,九里区尝试将采煤塌陷区失地的部分农民及“农转非”村民逐步纳入到城市居民低保范围,建立动态补偿机制。这在规划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中得到体现,这一项目将打造“徐州之肺”,为九里区“第一工程”。因建设时打通了九里山和铁路地下通道,已经融入城市中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分东南湖、西湖、东北湖三个景观区,分别定位为园林、娱乐休闲经济、生态性公园,其中主体湖面面积为3.5平方公里,打造“生态旅游、房产开发、商务休闲”三大现代服务业板块。“将原来塌陷区形成的水塘进行疏导、清挖、整治,形成完整水面”,原九里区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工程以当地拆迁农民为主要劳动力,很多失地农民都承包了鱼塘。”

上述原九里区宣传部人士介绍,一期工程目前累计游客量已超过5万,通过养鱼、温室大棚和食用菌等高效、观光农业项目解决就业人口近2万人。

打造全国“新能源之都”

提及新产业,徐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李华章主任多次提及的是新能源产业。他指出,受益于中央关于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徐州在太阳能风能等“低碳经济”产业领域的前端优势正在凸显。

李华章介绍,徐州一直以来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城市,煤炭开采已有127年历史。这几年,徐州在大力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正积极开拓发展以多晶硅光伏、风力发电和节能环保为标志的新能源产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形成了从多晶硅到铸锭、切片再到太阳能组件和电站集成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一大批骨干企业,培育了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铸锭、切片工厂。

虽然前几年新能源产业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情况不是很乐观。但徐州却提出利用3到5年时间,打造全国“新能源之都”。对于前两年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下降,各地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造成产能急剧放大的状况,徐州提早进行了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在核心技术升级、产业竞争力培育和政府鼓励应用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措施。

为稳步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徐州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2010年着手实施的太阳能 “屋顶计划”;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徐州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自然村推进“太阳能村”建设,而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政府首购”制度。

《《《

对话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葛世荣:

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于机制

在徐州的转型中,生态修复是个艰巨的任务。

2009年,徐州与德国鲁尔地区合作,成立了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德中心),旨在在中德两国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以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具体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两方面:煤矿塌陷区的治理,恢复生态环境;打造东方鲁尔工业园。

近日,中德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示,中德中心不仅仅要为徐州转型服务,亦要做长远打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探索出一条路子。

NBD:徐州的矿区生态修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葛世荣:首先是研究地表稳定性问题。通俗说就是要确定这100平方公里的煤矿土地沉陷区,哪些地方还在塌陷、正在沉降,哪些地方已经不沉降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规划设计意见,请其他机构做评审,最后让政府综合考量。

NBD:我看到一份资料说,通过这次矿区土地治理,徐州将成为土地富裕的城市,你能具体谈下吗?

葛世荣:我们这次规划治理的煤矿塌陷土地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通过中德双方的努力,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其中一部分地基稳定的土地可以用作工业和商业用地。现在,徐州南部土地开发基本饱和,治理北部煤矿塌陷土地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土地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徐州这项行动是打造“富美徐州”的重要举措。

NBD:这次修复与原来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葛世荣:过去的统筹规划意识不够强,只是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去做,该保留的保留,该做鱼塘的做鱼塘等。这次工作已经跳出了我们原来所谓的土地修复概念,这是我们在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经验、理念基础上,双方结合起来的设计。从徐州北部塌陷地的水系看,经双方研讨,我们将水定位成规划的灵魂,这样徐州北部也成了一个水乡。省与市领导都认可这个概念。

NBD:整个徐州煤矿塌陷区的治理修复,对于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葛世荣:徐州煤矿塌陷地的治理修复,仅从面积来看,是全国之前没有过的。我国当前有60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他们都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除了技术层面,扶持政策如何制定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举个例子,煤矿塌陷区治理后的土地归属和开发权益问题如何界定。

中德合作生态示范区就是要研究塌陷区环境修复的鼓励政策、优惠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比如在德国鲁尔区,实施的是一个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环境保护持续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德合作的示范意义和探索性、实验性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NBD:按照你的说法,塌陷区生态治理恢复中,你们并不特别强调技术层面?

葛世荣: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认为这更重要。塌陷区是由采矿导致的,说到底,是“三矿问题”(即矿区、矿工和矿山)。像徐州地方经济相对比较好些,矿区可以做旅游规划或生态区规划;而有的地方比较偏僻,做旅游就不行,可以变成单独的生态修复问题,可以围绕为周边地区提供资源和生活环境资源来规划。

因此,每个矿区城市的生态修复模式不尽相同,要宜建则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把徐州北部地区做到“五宜”的理念上,而不是强行扭过来。

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看机制,比如说我要弄一个湿地公园,这是公益性的投资,应该允许投资方投资之后自主经营。机制决定规划,每片修复土地的开发功能都不一样,我们先把规划拿出来,经过评审批准才可以实施,分片分步组织修复。

《《《

记者手记:徐州兴,不仅是苏北之幸

2008年9月,在效仿中央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基础上,江苏举全省之力出台了扶持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意见。这是当年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一件大事,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而随着区域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徐州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对苏北的影响,对整个淮海经济区也很关键。

实现“四大千亿元产业”目标

作为扶持徐州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具体协调人,江苏省政府原副秘书长韩庆华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兴苏北必须抓好龙头城市,徐州无疑首当其冲。

贯穿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整个进程,“四大千亿元产业”这个名词与徐州转型升级如影随形。2009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率先实现千亿元目标;2010年5月和10月,商贸物流旅游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超过了千亿元;能源产业在经历了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萧条之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在今年7月份也超过千亿元。至此,“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出的四大产业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2013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公共财政收入422.8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根据规划,到2016年,徐州的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突破5000亿元,食品和能源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业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

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淮海经济区包含4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20个地级市。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19亿人。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推动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徐州是这个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徐州不能停留在‘淮海经济区地理中心’、‘全国交通枢纽’的概念上裹足不前。”这是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徐州不仅要为900多万徐州人服务,也要把眼光放在为淮海经济区17.8万平方公里的1.2亿人提供服务上。”

如今,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徐州中心商圈辐射半径已经达到200公里,平日有30%的消费来自周边地区市民,节假日占比更是高达50%。“过周末,去徐州!”正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的新休闲方式。

此外,徐州近10所大型综合医院有逾30%市外人口来就医;50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年培养出20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其中本地生源仅占17%,有61%的学生来自淮海经济区范围内。

连接中国两大核心经济圈

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徐州具有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被称为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已在2011年投入运行的京沪高速铁路,使徐州成为京沪线上唯一一个到北京和上海同为两个小时左右车程的城市。至此,徐州作为沟通中国最重要的两大核心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雏形已经显现。与此同时,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连云港到兰州的陇海高速铁路目前已经分段建成,徐州在未来5年内将成为中国唯一的高速铁路枢纽城市。

“高铁带来的同城化趋势将对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徐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华生这样说道。事实上,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得比想象得还要快。2009年四季度三个月的时间里,高铁徐州站所在的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已进驻规模较大的服务外包企业35家,外资企业7家,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约3000人,销售总收入达到34.2亿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