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伏扶贫 湖北脱贫攻坚重要力量

来源:
时间:2021-03-09 20:14:32
热度:

光伏扶贫 湖北脱贫攻坚重要力量麻城市铁门岗乡大庙岗社区7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农光互补,占地2100亩,280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陈勇 摄)房县红塔镇邓营村联建光伏扶

麻城市铁门岗乡大庙岗社区7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农光互补,占地2100亩,280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陈勇 摄)

房县红塔镇邓营村联建光伏扶贫电站。

巴东县东瀼口镇绿竹筏村2000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王祖满 摄)

巴东县东瀼口镇宋家梁子村建起光伏电站,村民们开心地笑了。(王祖满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伏发电扶贫,一举两得,既扶了贫,又发展了新能源,要加大支持力度。

回眸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光伏扶贫成为湖北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光伏发电技术可靠、清洁环保、收益稳定,一次投资、受益25年。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光伏扶贫与易迁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共同组成脱贫攻坚的利器矩阵。

2015年以来,我省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5646个,总装机122.77万千瓦,累计发电40多亿千瓦时,总收益30多亿元,涉及93个县市区3700个贫困村,惠及26.75万户贫困户、80.34万贫困人口,2020年设置光伏扶贫公益岗位7.8万余个,为全省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作出重大贡献。

5646个光伏扶贫电站拔地而起

阳春三月,步入红安县高桥镇高仕轩村,村头的山坡上,一排排多晶硅面板正施展着魔力吸光化能、输送电力。

早在2014年,红安县就在高桥镇试点建设了总投资720万元、总装机容量300千瓦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帮助300户农户户平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凭借荒山荒坡多、年均总日照时间长的资源优势,近几年该县把发展光伏产业当作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到2017年6月底,全县267个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实现重点贫困村每村集体收入5万元,惠及约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革命老区红安,是我省光伏扶贫先行试点县。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光伏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湖北立即响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光伏扶贫工作。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扶贫办积极行动,在全国较早提出“光伏扶贫”的思路,主动请缨将光伏扶贫纳入全省脱贫攻坚总体方案。

建电站缺钱怎么办?各地整合财政资金以及东西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等,统筹解决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资金难题。共筹集资金96.32亿元,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无负债建设、无企业入股。省财政厅安排2.6亿元资金对光伏扶贫电站建设予以奖补,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出台省级电价补贴政策,对光伏扶贫电站上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元的补贴。建立国家补贴资金垫付机制,在国家补贴资金到位前,由县市区财政先行垫付补贴资金。协调省高投集团、国开行湖北省分行、农发行湖北省分行予以支持,推动采取“政+企+银”三方合作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国家电网公司积极筹措资金6.1亿元在我省“三县一区”开展阳光扶贫行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总结高桥镇光伏扶贫试点经验基础上,红安县探索实践了“2333”光伏扶贫模式,成功实施百村万户扶贫工程,使“荒山变银山、屋顶变金顶”。

“2333”模式中的“2”,指两种建设类型,一是以相对集中的地面村级电站为主,采取单村或联村建设模式,按全县统一每亩300元价格,流转荒山坡地2050.5亩,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67个,其中每村建设一个50千瓦光伏电站,每户建设一个3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产权及收益分别归贫困村和贫困户所有;二是以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辅,县里成立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在产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小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还建点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统筹解决其他特困群体稳定增收问题。

第一个“3”,指3个筹资渠道。为破解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资金难题,该县开拓“地方财政资金+帮扶资金+社会捐赠”等多种筹资渠道:地方财政整合使用各类涉农、移民搬迁等资金1亿多元;争取省发改委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争取劲牌公司、信义光伏、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及光伏施工企业等爱心企业共捐赠资金和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

另两个“3”,一是指“三高”建管标准,即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面向全国公开招标5家知名光伏企业负责项目建设,并招标一家专业监理公司和一家专业运维公司,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运行稳定;二是指“三定”结算环节,即锁定结算对象、确定结算流程、限定结算时间,确保光伏扶贫发电收益按时足额发放到贫困村、贫困户。

据悉,我省多村联建光伏扶贫电站、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做法获得国家能源局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截至2018年底,我省5646个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其中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499个,总装机88.79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36个,总装机33.91万千瓦;户用光伏扶贫电站111个,总装机0.067万千瓦。我省5646个光伏扶贫电站均已纳入国家财政补贴目录,所有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资产全部确权到村集体。

从2020年起,全省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可发电约13亿千瓦时,收入约13亿元,成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一个稳定来源。

光伏扶贫电站成贫困村“阳光存折”

阳光,生生不息,恩泽地球。

随着光伏电站步入收获期,光伏扶贫成效日显,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减贫模式。按照国家关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用以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的有关要求,我省规范有序开展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工作,确保光伏扶贫效益最大化——

为完善收益分配办法,我省印发《湖北省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使用实施办法》,对光伏扶贫收益的分配方式、分配流程、监管保障等全面规范,对公益岗位类别、工资水平、工资结算等进行逐一明确。督促指导各县完善县级收益分配实施细则、有光伏扶贫收益的村分别制定村级收益分配计划。组织各地将光伏扶贫收益分配情况,特别是公益岗位设置情况录入全国光伏扶贫监测系统,掌握各地公益岗位设置类别、就业人数、工资水平等基础数据,对监测系统暴露的问题督促立行立改,实现对公益岗位开发运行情况的信息化管理。

据了解,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模式主要为单村电站,建设规模在50千瓦至300千瓦区间,平均每个贫困村建设规模超过100千瓦,年均收入约10万元。有了光伏扶贫收益“阳光存折”,贫困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局面为之一变。

在秭归、长阳、巴东和神农架林区,国家电网公司捐建6个集中式和236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全部到村到户,惠及广大贫困人口。光伏扶贫电站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压舱石”。

在大悟县,光伏扶贫电站收益稳中有增。2020年,全县34个光伏扶贫电站共完成上网电量1.315亿千瓦时,实现收益8563.6万元,同比2018年、2019年分别增长7.4%、6.2%,当年落实2400万元光伏扶贫资金增设2500个公益岗位。

在房县,全县305个村每村建设了一个300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这些电站均由县政府统筹县财政资金全额出资建设,全县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9.19万千瓦。截至2020年12月,累计发电2.53亿千瓦时,实现发电收入2.47亿元。

房县军店镇中村村的凤凰山上,坐落着房县第一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该电站由省发改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于2016年扶持建设,总投资160多万元,年均发电收益约17万元,而之前该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万元。光伏扶贫电站有力助推了中村村在房县率先脱贫出列,并实现了由“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的转变。

光伏扶贫收益主要用于公益岗位扶贫,重点向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倾斜,通过鼓励贫困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参加公益劳动获得收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特别是2020年,疫情与洪涝灾情叠加,我省按照国家要求将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村级公益建设劳务支出和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支出,托底安置了大量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有效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

强化运维巩固扶贫成效

光伏扶贫电站连续稳定高效运行,是光伏持续发挥扶贫功效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省构建完善“政府监管、专业运维、群众参与、平台监测”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架构,形成运维管理工作的闭环效应,实现了光伏扶贫电站稳定高效运行。截至目前,全省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平均发电能力达到112.6%。

我省强化政府监管、强化专业运维、强化群众参与、强化平台监测的光伏扶贫电站运维“四强化”做法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充分肯定。秭归、房县的光伏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向全国推介。

案例

秭归:“光伏+”照亮脱贫路

地处西陵峡畔的秭归县,“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戴好多年。2019年4月,秭归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其中光伏扶贫功不可没。

近几年,该县抢抓国家电网“阳光扶贫行动”机遇,共建成光伏扶贫电站50个,总装机容量1.086万千瓦,项目覆盖所有重点贫困村,10486户贫困户2.7万贫困人口。县政府委托县紫昕国投公司全权负责运维,探索出了“市场化运维、规范化管护、精准化分配、综合化利用、持续化扶贫”的模式,持续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和受益贫困户双增收。

2016年8月,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在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投资834.3万元,新建一个800千瓦集中式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每年把约75万千瓦时的电能输送到国家电网,为当地带来年均近80万元收益。

光伏扶贫电站所设置的公益岗位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福音。在建东村,村民艾祖红夫妇2014年遭遇了一场车祸,艾祖红腿部受伤成了三级残疾,老公受伤成了植物人。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后,村里安排艾祖红当保洁员,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还带买养老保险。艾祖红感激地说:“月月有钱拿,过去做梦都没想到啊!”

“里里外外仔细看,设备运行莫中断;认认真真过细听,逆变器里无杂音……”每天一大早,秭归县九畹溪镇界垭村贫困户李自清便骑着摩托车,来到他看护的杨老山光伏扶贫电站。爱钻研的李自清,自编了一套看护顺口溜。

2018年5月9日,李自清正式上任,成为了每个月拿400元工资的看护员。像李自清这样,宜昌市通过光伏扶贫收益累计为贫困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4288个。全市投入7.69亿元建成并网发电的304个光伏扶贫电站,惠及2.26万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4.9%。

依托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收益,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近年来年平均增收20万元以上。近几年,该县累计从光伏扶贫发电收益中用于农村小型公益事业建设864.5万元,用于奖励补助扶贫799.4万元。建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22户335人,通过光伏扶贫帮助脱贫的就有51人,安排村内各类公益岗位48人。

该县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光伏+种植养殖”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如通过“光伏+食用菌”模式,建东村在光伏板下种植羊肚菌7亩,每年增收3万元;通过“光伏+花卉”模式,建东村在光伏板下种植观赏性植物蚊母5亩,年收入达20万元;通过“光伏+茶叶”模式,茅坪镇溪口坪村在光伏板下种植茶叶5亩,每年带动贫困群众增收8000元。

2020年,秭归50个光伏电站共发电1024.97万千瓦时,收益1102.91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公益岗位工资494.4437万元。经有关专家评测,秭归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效益及后期管理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