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硅料2021供需紧平衡 价格有望高位企稳

来源:
时间:2021-01-05 15:19:52
热度:

硅料2021供需紧平衡 价格有望高位企稳2020年全球光伏应用市场波动,硅料环节通过管理和技术驱动优化,减少耗硅量,推动光伏成本进一步下降。根据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

2020年全球光伏应用市场波动,硅料环节通过管理和技术驱动优化,减少耗硅量,推动光伏成本进一步下降。根据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网(EnergyTrend)分析,在后疫情时代的不稳定因素下,2021年终端需求增长将保障硅料需求稳步爬升,全年整体将保持供需紧平衡状态。硅料市场集中度和国产化率双升,低电价区域的硅料企业将继续保有优势,颗粒硅、N型用料的进展值得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集邦 ” 作者:ET Wanda)

成本支撑致密料均价在80元/kg以上

回顾2020年硅料价格走势,上半年多晶市场价格屡创历史新低,三季度事故减产加剧硅料价格波动;进入四季度,虽因整体产能释放使得硅料价格较9月末缓慢回落10%,但终端装机需求保持强劲,截止12月底硅料市场价格已出现回稳态势。

硅料环节产能生产成本分化较大。随着硅料产能完成西部迁移后,国内已经形成新疆、内蒙和四川三大硅料生产基地布局,而经过疫情后云南、青海等低电价地区硅料基地布局蓄势崛起。根据2021年各家企业硅料成本来看,国内低电价区新建产能普遍盈利较好,而国内二线企业及海外生产成本在60元/以上,成本较高产能盈利较差。

另一方面,2020-2021年硅料和硅片环节新增产能释放存在时间差,支撑未来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而头部企业产能优势较大,硅料市场议价优势较强。预期2021年多晶硅市场迈入整体硅料供给趋紧伴随阶段性价格波动的阶段,其中需求淡季期间致密料或跌破80元/kg,全年来看致密料售价有望在80-90元/kg波动。

123.png

全球产能57.5万吨不改供应偏紧格局

根据全球各主要国家/地区光伏发展和装机情况,预计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在145-160GW。同期下游硅片需求稳步拉升,随着隆基、中环、晶科、上机等企业的在建和技改产能推进,预计2021年单晶硅片新产能仍将继续投放,硅片环节产能增长高于硅料的整体态势仍将持续,并存在因装机需求迎来阶段性波动、硅料价格回升等因素影响硅料需求有缩小空间。

受疫情推迟部分扩产进程,2020-2021年硅料新增产能有限。企业投产进度中,2020Q4开始东方希望新建3.5万吨产能逐步投产,2020全年协鑫颗粒硅产能持续爬坡;通威4万吨2021Q4投产,预计2022年产能大规模开出,2021年全年无其他新增产能。硅料行业产能集中度逐渐向头部硅料供应商聚集,2021年前五大硅料供应商产能占全球比重达到70.8%,硅料企业具备市场议价优势,为硅料价格提供较强支撑。加上硅料生产需进行周期性检修造成产出下降,预计2021年硅料供应偏紧市况延续。

456+.png

下游长单锁定头部企业80%硅料产出

2020三季度以来硅料与硅片缺口出现翻转,并且随着硅料缺口持续扩大,众多硅片企业选择通过长单锁定硅料,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头部硅料企业产能已有80%被硅片企业锁单,仅隆基与通威2021年度硅料预期交易量超过10万吨。

789.png

关注颗粒硅技术、N型料应用进展

硅料生产工艺方面,颗粒硅技术再度登上热门。相对主流西门子法,颗粒硅的生产流程更短,后处理工序更少,有望成为硅料环节下阶段提升硅料品质并降本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由于产品特性,颗粒硅在生产技术方面仍需要改进,生产安全的危险系数较高,隐形成本较高,实际生产成本仍有待优化。目前我国颗粒硅在产产能不足3万吨,颗粒硅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行业前景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目前的光伏生产体系下,短期内颗粒硅取代现有改良西门子法的可能性很小,长期具备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下游N型电池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验证期,2022年国内硅料企业新建项目能实现N型硅料的批量供应,有望加速N型硅料的规模化应用。

整体而言,EnergyTrend分析认为2021年硅料市场将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1、供应增速放缓:2021年整体新增硅料供应量集中在四季度逐步投产,全年产能达到57.5万吨。头部硅料企业产能已有80%被下游锁单,低电价区产能维持高开工率,整体产能更加向头部集中。

2、需求多点开花:终端需求国内乐观,海外逐步改善,预计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在145-160GW;单晶硅片产能逐步释放,N型市场放量拉动硅料需求持续向好。

3、价格探底回升:硅料价格分化,2020年底单晶用料止跌企稳,伴随着供需格局呈现阶段性价格波动,多晶用料受终端需求低迷价格承压。其中需求淡季期间致密料或跌破80元/kg,全年来看致密料售价有望在80-90元/kg波动。

4、技术路线创新:颗粒硅技术处于大规模量产阶段,实际生产成本仍有待优化,需进一步推广下游企业试用验证,长期具备潜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