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煤电系列沙龙第二十期(一) | 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区域协同战略

来源:
时间:2020-12-03 09:34:33
热度:

煤电系列沙龙第二十期(一) | 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区域协同战略今年是我国“十三五”闭关之年,也是开启“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关键一年。在今

今年是我国“十三五”闭关之年,也是开启“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关键一年。在今年9月,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我国正在编制的“十四五”规划定下了基调。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主办、中国能源网协办煤电系列沙龙第二十期(一)中,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丽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娄伟先生做客煤电沙龙,共同探讨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区域协同战略。

划分区域,确定碳减排时间线路图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能源、资源差异较大,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问题上凸显了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四大板块: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此外还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区域。在我国发展研究中,各区域的碳排放格局和碳达峰顺序问题备受关注。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丽峰表示:“对我国进行区域划分,使各区域碳排放达峰研究更有针对性,也会使碳减排措施更加有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娄伟认为,我国的不同区域能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异,如西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丰富,中东部地区资源相对较差,由于土地资源紧张风电和光伏很难大规模发展。而东部沿海有一定的潜力发展海上风电。东北地区风电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张丽峰提出:“对五大区域进行碳达峰预测时,需要考虑六个变量: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单位GDP的碳排放以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此前,我国对碳排放的情景预测都是基于同一种结果所做的线性预测,随着碳情景愈来愈复杂,传统预测已经很难满足需要。目前应用的模型是根据若干种因素和情景,进行相应的政策规划。

根据STIRPAT模型和情景分析,五大区域在政策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将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东北地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强化减排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达峰时间可以提前至2020年,东北地区碳达峰时间可提前至2025年,西北地区为2030年。

张丽峰表示:“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提出的2030年前达峰这个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

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但预测其碳达峰时间较晚,这是因为西北地区除了可再生能源丰富,煤炭资源同样充裕,因此西北地区无法全部消纳可再生能源,必须要通过区域协调解决。

娄伟提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其碳达峰时间必然要滞后一些。这种情况需要在中西部地区和五大区域之间进行协调,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通过全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西北地区的碳减排压力。”

区域协调,有序推进五大区域碳达峰进程

张丽峰表示:“在碳减排过程中,技术水平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是关键。首先,技术水平代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在碳达峰前和碳达峰后对五大区域非常重要,技术水平贯穿于全部减碳过程之中。其次,在碳减排过程中,非化石能源逐渐提高比重代表了能源结构优化的问题,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低碳、绿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其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这些地区要在能源结构优化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风光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娄伟表示:“欧洲提出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计划,在小城镇中很容易实现,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大型城市的体量限制了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应针对不同区域,分步推行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去煤电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必要条件。很多欧洲国家已经明确彻底去除煤电,例如德国声明在2038年彻底实现完全退煤。

非化石能源比重是碳减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张丽峰还强调:“未来我国能源调整方向是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大力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我国要充分考虑国家能源资源禀赋,我国的能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所以,煤炭占比一定要减少,但全部实现退煤则有较大困难。”

煤炭清洁利用可以达到各种常规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或零排放,但是二氧化碳是无法达到零排放,煤炭要做到绝对清洁就必须依赖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此外在碳中和目标中,并非说完全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是说碳汇和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抵消。

娄伟认为,森林在碳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和经济协调发展,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西北部地区来说,森林碳汇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整体潜力不大。对于中部、东北地区森林碳汇对碳储存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丽峰强调,在政策导向上,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是重中之重。在绿色转型方面,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增长,我国五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目前,几大区域产业机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五大区域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以实现产业向合理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各地区要基于自身优势来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此外,在不同区域之间,张丽峰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间协调。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和差异性,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在产业优化升级中会淘汰一批产业,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承接产业。

娄伟认为:“我国电力协调仍存在严重的省间壁垒。目前,许多省份都在发展清洁能源,煤电等化石能源规模受到了一定限制,有些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成本很低,但存在很大的消纳难题。如四川省的水电、西北地区的风光发电等在消纳中都存在巨大的省间壁垒。因此,我国应快速推动电力市场化,通过相应的政策包括绿色配额制等来消除省间壁垒。因此,我国还需要促进产业协调,西北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不仅要发展可再生能源,而且要发展本地产业尽量做到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合理规划,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

我国提出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能够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转型,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张丽峰表示:“2030年前达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可实现的目标。至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给我国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我国加快减碳步伐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娄伟表示:“2030年碳达峰整体上是很可能实现的,但是不能要求每个区域必须达到,因为在区域协调中,有些地区发展超前,有些地区可能要做出一定的牺牲,为了全国碳排放达峰。如西北地区把一些高耗能产业转移过去,充分利用他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带来的问题是区域性的碳排放提高。对于碳达峰,我国应整体考虑,不能要求每个区域必须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

中国地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差异性也非常大,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区别,这给我国碳减排工作增加了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全国分为4-5个区域,分别进行碳达峰路径分析,是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方式。

通过全国努力,如果能够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也意味着我国将来的2060碳中和进程压力减轻。全球各国都在为实现巴黎目标而努力,我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更应该认清碳排放的意义与趋势。碳减排之路任重道远,未来仍需要我国各地区共同努力,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