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面对世界经济与能源变局 “能源中国”论坛建言献策
面对世界经济与能源变局 “能源中国”论坛建言献策进入2020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风云变幻。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下,市场不确定性风险骤增,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油价更是遭遇
进入2020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风云变幻。
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下,市场不确定性风险骤增,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油价更是遭遇“史诗级”暴跌。
疫情的另一面,是清洁能源转型进程的减缓,这给气候环境带来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风险和挑战增多,经济复苏之路亦难言乐观。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应如何应对能源大变局?
8月25日晚,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中国与世界:全球经济与能源大变局前瞻”,中外嘉宾共商研议寻找答案。
8月25日晚,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中国与世界:全球经济与能源大变局前瞻”。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8月25日晚,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中国与世界:全球经济与能源大变局前瞻”,图为中新社社长陈陆军发表致辞。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陈陆军: 主动拥抱变化挑战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表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以及能源安全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各方要主动拥抱变化和挑战。
陈陆军说,举办此次论坛主要考虑基于“变”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不仅是中国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共同关切。
他指出,作为国际能源合作负责任的参与者,中国愿与各方探索合作之道。清洁化、低碳化是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的主基调。中国主动顺应能源转型变革趋势,经过多年努力,无论从传统能源结构转型,还是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来看,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在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据信将被置于重要地位。
8月25日晚,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中国与世界:全球经济与能源大变局前瞻”,图为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发表致辞。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邹骥:通过能源革命增加自然资本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中国可通过能源革命增加自然资本,开辟财富增长新渠道和新领域。过去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支柱作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30年内,自然资本投资、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支柱。
邹骥称,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大关,向高收入国家门槛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国民财富的构成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资本占比会增加。
他认为,中国已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自然资本纳入国民财富构成,将开辟新的投资和消费领域,形成新的增长动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与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投资自然资本的重要方面。
刘世锦:以内循环为主并非对外开放后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
中国高层近期多次提及,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世锦指出,国内大循环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提高内需比重;二是要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韧性。
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具体而言,这种开放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变化及开放程度周期性变化,要更具有韧性、弹性和抗冲击性,要基于规则制度,并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
谢国明:以深化改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谢国明表示,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用深化改革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对于中国经济能源变革,谢国明认为还要坚持扩大开放,共享发展成果,在国际社会壮大”朋友圈”,加强能源安全保障,把积极适应利用新能源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结合起来。节能降耗不仅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而且有助于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王信:中国已形成绿色金融发展”四大支柱”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已形成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一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二是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四是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他介绍称,目前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超11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世界第二。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中国正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原则稳步推进相关制定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斯特恩:期待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全球经济与气候委员会(新气候经济)联合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疫情背景下,未来对基础设施进行可持续性投资将有利于刺激需求增长、释放创新活力,为更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看,低碳发展是唯一可行的发展道路,高碳发展无异于自我毁灭。
斯特恩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世界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世界给中国带来哪些机会、世界如何改变中国等问题。但随着中国全球角色的变化,我们更多地去思考中国如何对世界产生影响。随着中国“十四五”的到来,我们非常期待未来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对世界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王一鸣:三条基本线索影响中国能源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表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正面临二战以来的最大变化,其中有三条基本线索将对中国能源发展带来影响。
第一是科技革命。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成为影响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新科技革命给中国能源转型带来机会。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领域技术变革很快,大型发电机组效率、特高压电网在国际上都是领先水平。
第二是全球化。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里,全球化会处于低迷状态,这对全球能源消费会产生较大影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油气产能可能会明显高于市场需求,这将有利于中国降低进口能源成本。
第三是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复杂性明显增加,加剧了中国能源供给国际通道安全和能源安全供应的风险。
潘兴:可再生能源价格大幅下降
威廉与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环境项目主任、前美国气候变化特使乔纳森·潘兴表示,可再生能源价格已出现大幅下降,未来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将比煤炭更加便宜。
乔纳森·潘兴说,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当前,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全球碳排放规模最大的四个经济体,碳排放量已占全球总量的60%。
他表示,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占比相对较小。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特纳:全球2050年实现零碳,技术上完全可实现
英国金融局前主席、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表示,从全球看,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在技术上是完全可实现的。对发达国家而言,2050年是最晚的时间,发展中国家可能在2060年达到这个目标。
对于未来如何实现绿色复苏,阿代尔·特纳给出四个建议。一是加快零碳电气化的投资;二是加强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数字化以及高科技经济;三是确保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支持绿色节能的城镇化;四是促绿色消费,要有更多电动汽车,以及更加节能的设备,“这些能够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也能够帮助中国在建设零碳经济方面发挥领先作用。”
王毅:把绿色复苏纳入中国经济复苏计划中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当前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可能使中国碳排放达峰平台期延长,中国需要建立低碳目标,把绿色复苏纳入到中国经济复苏计划当中。
王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如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关系、科技创新进程等,这将使中国碳排放达峰平台期延长,低碳发展的节奏和力度也会发生变化。他强调,“中国还是要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这个总体方向是不变的。”
何豪:城市应使用超级节能的电力技术
能源创新首席执行官何豪表示,最新气候数据显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大部分人的认识都要更严重,温室气体排放没有退路、不可逆转,每个行业一小部分的政策变化,都会变得非常有影响力,“我们拯救世界的成本是低于毁灭世界的成本的。”
他认为,在城市建设中要有严格的城市建筑物标准和规则,其中包括城市的碳排放以及电力标准,每个城市都应使用超级节能或者高效的电力技术,这对于我们未来一百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何建坤:加快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有三点战略措施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建议,当前应加快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战略措施主要有三点。
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高耗能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制订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和行业达峰行动计划,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达峰。
二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保持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进度,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同时,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终端部门电力取代化石能源的消费和利用。
何建坤还提出,要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加快全国统一碳排放、碳交易市场建设,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措施相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徐晋涛:依赖行政手段无法实现能源转型长期有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表示,我国环保和能源转型方面确有成果,但不够稳健。一个政策如果长期有效,必须是有效率的政策,必须是社会成本较低的政策。
徐晋涛指出,从长期来看,必须要找到社会成本较低的政策替代方案,从过去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的方式转变为以经济政策、市场政策等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机制改革,让环境税等以市场为主导的环保措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非加强行政手段。
克拉克:深度脱碳是实现温控目标的重要途径
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中心研究主任里昂·克拉克表示,要实现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深度脱碳是重要途径。
对此,他提出五点主要建议。一是要迅速实现电力脱碳,包括逐步淘汰燃煤发电等;二是在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中改用电力(如电动汽车);三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城市规划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抑制能源需求增长;四是将二氧化碳储存在自然系统(如森林)或地下水库中;五是限制农业、工业和其他来源的非二氧化碳排放。
在克拉克看来,要实现深度脱碳,加速非化石能源在电力行业中的占比尤为关键。若要实现这个1.5摄氏度温控目标,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需大幅增加,并成为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占总发电量的60%至75%。
周大地:中国经济复苏要避免搞钢铁水泥大基建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在复苏之中要避免重新搞钢铁水泥那种大基建,焦点应放在绿色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周大地认为,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要为国家整体发展和人民需求服务,要强调新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和绿色。中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进行经济发展内容的转型。
上一篇:河北张家口市精准施策提升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