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大数据为城市充电桩精准“画像”
大数据为城市充电桩精准“画像” 从早期“跑马圈地”,到现在重视追求用户体验,尽管十年来充电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业内人士直言,充电桩利用率不足依然是该行业
从早期“跑马圈地”,到现在重视追求用户体验,尽管十年来充电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业内人士直言,充电桩利用率不足依然是该行业盈利最大瓶颈。
现如今,充电桩建设正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此过程中,从“简单粗放”到“精耕细作”,借助“新基建”的东风,大数据在充电桩规划建设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找桩难与桩利用率低矛盾凸显
信息化不足成主因
“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年来,需求侧找桩难、供给侧建桩难、盈利难等问题一直存在,充电桩产业也在上述问题中不断发展成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坦言。
赛迪顾问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新基建”系列之——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中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充电桩利用率不足是整个行业盈利的最大问题。”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鹿文亮在解读白皮书时分析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充电桩布局不合理。“一是区域布局不合理,需要充电的地方没有足够的桩或者桩使用率过低;二是结构布局不合理,即快充桩和慢充桩的数量比例不能满足众多汽车同时充电的需求。”他说。
这些问题也在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平台上得到了印证。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副秘书长刘鹏介绍,根据平台数据分析,37%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充电需要驾驶超过3公里,与此同时,45%的充电场站月服务车辆小于50辆。“一方面是场站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是车主抱怨没有地方充电,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刘鹏坦言,信息瓶颈,包括建桩选址难度大、建设数量难确定、充电功率难掌握等问题,是充电桩规划建设的掣肘。
“如何做好充电桩的规划建设,支撑好‘新基建’,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有直接影响。而‘新基建’对于充电场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也有直接带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刘鹏表示。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曾预计,2020年全年新增公共桩20万个、私人桩将超40万个。根据北京市6月10日发布的《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0年,仅北京就将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业内专家表示,下一步,如何快速布局、提升桩体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将成为此领域要深耕的重点方向。随着“新基建”加速落地,大数据和信息化将像燃料一样可为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大数据勾勒“实时数据地图”
需求导向解决充电桩在哪建、如何建
那么,如何借助“新基建”来解决和优化充电桩的建设问题?
刘鹏认为,充电桩的规划建设分为三个方面:在哪建,即建设充电桩的合适选址;建什么,即选择快充桩还是慢充桩;建多少,即不同地区快充桩和慢充桩建设数量。
在这些方面,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平台已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或可提供有益借鉴。
据刘鹏介绍,目前,该平台已接入车辆327万辆,所有车辆数据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采集和上报,主要包括行驶过程及充电过程的技术状态信息。
“每辆车充电的状态信息与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分析用户平时充电时间、停车时长等充电行为,每5分钟更新一次,形成动态数据库,绘出‘充电桩实时数字地图’。充电桩运营商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将充电服务和用户需求更好地结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充电和其他服务。”刘鹏告诉记者。
刘鹏进一步指出,利用大数据进行充电桩规划建设的基本方式是将城市按照片区划分,分析相应的充电桩需求。
以今年4月份北京外国语大学片区潜在用户充电需求分析为例,分析结果显示,该片区潜在充电车辆为55辆,其中85%是私家车,62%的车辆月充电量在100千瓦时以内,35%的车辆每次平均充电量在20—30千瓦时。这样的区域“画像”就为“在哪建”提供了基本的数据参考。
在“建什么”方面,大数据平台可以基于车辆型号和用户充电习惯,预测功率需求。
例如上述片区内,35%的充电桩功率为60千瓦,47%为45千瓦,120千瓦以上充电桩数量只占比5%,根据充电功率的分布,可以梳理清楚快充桩和慢充桩具体需求。
而“建多少”方面,大数据亦可精准掌握充电桩的充电缺口,根据充电桩使用排队情况,确定每个时间段的充电需求,从而指导后续充电桩建设。
深挖增值服务
“新基建”让桩企盈利有盼头
大数据让充电桩的规划、建设更加合理,也让二者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密切地融合。
“充电桩作为‘新基建’的发展重点,就意味着要用‘新’的技术解决‘旧’问题。”鹿文亮表示。
白皮书指出,“新基建”中充电桩产业发展“新”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充电桩通过与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打造“车—桩—电网—互联网—多种增值业务”的智能充电网络。
这样的智能充电网络,一方面可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将产业链往后延伸,开拓各种大数据和其他增值服务,为充电桩行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
谈起“新基建”背景下充电桩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鹿文亮分析称,充电桩运营商将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开拓众多增值服务领域。如大数据商通过电动车充电时获取的大量数据,包括动力电池信息、用户习惯、车辆分布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开拓二手车评估、用户画像、商圈规划等增值数据服务。这些增值服务有望打造一个更大的后服务市场。
对此,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持类似观点:“在充电网中,将数据网、能源网、物联网和设备网四层网融合到一起,人、车和能源之间形成高强度、高黏性链接,形成能源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支付大数据、行为大数据等,可以为充电桩行业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本报实习记者 齐琛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