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下半年钢材市场或呈宽幅震荡走势
下半年钢材市场或呈宽幅震荡走势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钢材市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不确定性”成为下半年中国钢材市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决定了钢材市场行情的基本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钢材市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不确定性”成为下半年中国钢材市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决定了钢材市场行情的基本方向。如果疫情结束对于钢材市场将形成利好,反之则会影响钢材价格的走势。
兰格钢铁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认为,下半年,中国钢材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将形成多空两方面因素的相互掣肘。
“下半年,我国钢材市场行情继续宽幅震荡,依然不会具有单方面的价格突破。”陈克新预测。
粗钢产量持续攀升影响后期供需关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中国多个行业均处于停摆状态,导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下滑。二季度,随着疫情的好转,全国各地陆续下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生产生活逐渐进入正轨,复工复产快速推进,钢材需求量也开始出现回升,消费和经济逐渐步入正轨。
虽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但进入二季度后国内消费出现了稳定增长,钢材市场明显活跃起来,钢材销量出现了大幅提升,产量也快速回升。
实际上,从3月份开始,中国粗钢产量出现了回升,5月中旬和下旬粗钢日均产量逼近历史峰值,并且高炉开工率还在持续攀升之中。据兰格钢铁网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平均高炉开工率为85.9%,比4月份平均82%提高了3.9个百分点。同时,5月份中国电炉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到了70%左右,电炉钢日均产量提高到35万吨以上,比4月份提高了10%左右。
“按照目前钢厂生产状态测算,后期粗钢日均产量仍将继续回升,或将创造新的历史纪录,而持续攀升的粗钢产量将加剧后期的供需关系。”陈克新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好转后,中国国内钢材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1——4月份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0218万吨,同比增长2.5%。
“预计上半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不少于4.5亿吨,同比增速应当在3%左右。”陈克新认为。
目前,虽然库存依然保持下降趋势,在高需求的背景下,钢材库存依然大大高于2019年同期,依然处于较高的位置。截至6月5日,兰格钢铁网统计的29个重点城市,钢材社会库存为1355.2万吨,较5月29日下降了62万吨,降幅为4.37%。钢材库存已经“十二连降”,累计下降了957.5万吨,降幅为41.4%,但是较2019年同期仍高出369.6万吨,增幅达37.5%。
下半年或呈高库存、高产量、低需求
目前,中国国内疫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下半年仍有二次传播的风险。中国国内尚不具备完全解除疫情的条件,因为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整体来看,上半年中国钢材市场形势强于预期,国内消费稳定增长,出口需求降幅收窄,钢铁企业积极增产。
陈克新分析,进入下半年后,因为逆周期调节政策效应更多显现、建筑施工与工业生产全面恢复、进入传统消费旺季等因素刺激,中国国内钢铁需求还会放量,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将会向10亿吨水平靠拢。
出口方面。受疫情严重冲击,今年1——5月全国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4%,其中前2月降幅达到27%。陈克新预计,这一局面在下半年会有改善。主要是现今一些国家不顾疫情威胁,相继强制“解封”复工复产,虽然此举风险很大,但客观上确实可以暂时刺激经济复苏。预计下半年全国钢材出口降幅将继续收窄,甚至有可能转降为升。
随着需求的回升将对钢材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前期国际上钢铁企业纷纷宣布减产计划,导致铁矿石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近期更是一涨再涨。根据兰格钢铁网市场监测,截止到6月9日,日照港港口铁矿石价格达到了800元/吨,比年初的685元/吨上升115元/吨,增幅达16.79%。其中,新加坡基准62%品位的铁矿石现货价格已突破100美元/吨,创下2019年8月以来新高。
分析显示,境外疫情走势不确定,派生了中国钢材出口形势的不确定。如果西方主要国家强行“解封”,而又未招致“第二波”疫情,产生中国钢材市场外部环境利好,下半年中国钢材直接出口有望转降为升,机电产品等钢材间接出口也会出现提速,最终形成下半年钢材市场利好。如果西方国家强行“解封”失败,招致更严峻局面出现,或者是其他国家与地区爆发更大规模疫情,形成多个新“震中”,势必抑制中国钢材出口,包括直接出口与间接出口两个方面,进而拖累国内钢材市场,尤其是其价格走势。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澳大利亚铁矿石发运量已经恢复正常,巴西淡水河谷称关停的矿区不会影响铁矿石的产量,后期铁矿石价格有下降的空间,对钢材价格的支撑将减弱。
“随着高温雨季的到来,我国钢材市场需求将出现回落,如果钢材产量继续上升,后期库存或将出现回升。但是,在高库存、高产量和低需求市场之下,对钢材价格走势将形成较大的压力。”陈克新认为。
上一篇: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探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