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什么才是光伏企业胜者之道?

来源:
时间:2020-06-02 09:00:31
热度:

什么才是光伏企业胜者之道?  2019年,中国光伏业仍然笼罩在“531”新政引发的寒冬之下。全年行业新增装机量30.1GW,较2018年进一步下降32%。这

  2019年,中国光伏业仍然笼罩在“531”新政引发的寒冬之下。全年行业新增装机量30.1GW,较2018年进一步下降32%。这是自2017年发展高峰之后,整个行业陷入的新一轮下滑期。

  自诞生以来,起伏波动便伴随着这个行业。人们目睹过无锡尚德、天威集团等昔日骄子的陨落,亦见证了天合光能、隆基股份(601012)等优秀企业的崛起。大起大落,是光伏业永恒的主题。

  科创板让很多优秀的光伏企业走到了台前。遍历这些幸存者,我们发现,胜者的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基因”在起作用。

  那么,光伏企业战胜周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降本增效是不变主题

  政策可谓是光伏行业“命门”所在。“双反”、“531新政”等关键政策,无不曾引起惊涛骇浪。通过梳理政策,我们往往能从更高阶角度“俯瞰”整个行业变革。

  行业第一轮上升期,起源于2008年国家首次下文补贴光伏发电。2009年,“金太阳工程”紧随其后启动,对不低于500GW的光伏示范项目予以补助。由此,大型电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尽管政策漏洞、监管缺位频发,甚至招致了市场大量骗补行为,但中国光伏行业,从此鸣锣打鼓正式开张。2008至2011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从145MW涨至2900MW,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

  2012年,美国启动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政策,对国内光伏企业加征高额税收,欧洲亦效仿之。为保护发展中的光伏产业,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国家密集出台了50多项政策,在保护规模的同时,亦引导行业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期间,光伏装机量仍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增长的态势一直维持到2018年“531”新政的出现。为了引导行业进一步降成本,促进“平价上网”时代来临,2018年5月31日,国家大幅下调光伏补贴,并限制建设规模。这直接引发了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两年下滑。“技术”代替“补贴”,成为行业新时代关键词。

  总结政策脉络,我们发现,无论是补贴刺激规模增长,还是退补引导技术变革,政策意图十分清晰,无非是通过降成本、提效率,以推动太阳能代替传统能源,成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降本、增效,是始终贯穿的主题。

  这一逻辑的典型表现,便是行业内单晶硅代替多晶硅的大趋势。

  2015年,以隆基股份为首的企业,率先突破单晶硅技术。先进的金刚线切割工艺提升了单晶硅片切割效率,引单位成本直降50%,大幅摊薄了单晶硅与多晶硅在原材料长晶端的成本差距。而单晶硅电池较之于多晶硅,又天然具备高转换效率优势。

  在成本和效率双重因素作用下,单晶硅代替多晶硅趋势愈加明朗:

  2015至2018年,单晶硅市占率已从25%左右持续攀升至50%以上。隆基股份、中环股份(002129)、天合光能等拥抱单晶硅技术的企业,进一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其中,天合光能居2018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三,隆基股份则跃居第六。

  回过头来再审视这期间倒下的企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无不是在此前多晶硅抢装潮中便埋下失败伏笔。它们只顾着眼前之利,却忽视了单晶硅高性能低成本的潜在优势,终湮灭在硝烟弥漫的多晶硅价格战中,败给了那些此前默默研发单晶硅技术的企业。

  光伏“平价上网”的脚步越来越近。谁能在补贴退去的时代降成本,谁才能最终胜出。

  从价格来看,多晶硅片价格已跌到0.9-1.1元/片之间,逼近0.8元成本极限,引得很多企业减产或退出;逆变器价格则经历腰斩,“砍断”无数企业后路;固定支架价格亦连年下降,厂商仅处于微利状态。可以说,各产业链中各项组件已没有太多降价空间。

  可行的出路便是提高系统运维效率。因此,产业链上的厂家或是结合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硬件性能,或是推出智能运维平台,提高电源管理效率。总之,能够通过提高系统效率达到降成本的企业,逐渐走到了行业前列。

  以中信博为例,它推出的跟踪支架,能够随时随地追随太阳,将发电量提高10%至40%。如此均摊到每瓦,度电成本降低,投资回收期缩短。因此近年来,中信博营收和净利均保持高速增长,从一众固定支架生产商中脱颖而出,跃居细分赛道全球第四。

  串焊机光伏设备厂商奥特维(688516)亦如是。在传统串焊机基础上,公司又开发出可以提高光伏组件效率的贴膜机和可以划片的激光切片机,降低了单位组件成本,在2018年行业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收入逆势增长。

  延伸产业链提升利润

  一些细分领域做出色的企业,往往会沿着产业链延伸,增加赢利点。在这点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质企业,如光伏组件厂商天合光能、晶澳科技(002459),光伏串焊机厂商奥特维、光伏逆变器厂商固德威等,无不如此。

  天合光能和固德威是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的典型代表。

  天合光能转型的契机,在于其看到了光伏系统一体化交付的巨大需求空间,于是,其从简单的硬件供应商往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蜕变,为客户提供从前期设计、工程安装到系统运维的一站式方案。与此同时,公司打造的云平台,使用户能实时检测和管理电能数据。这一蜕变,为公司每年带来几十亿元增量收入,拉动了整体毛利率上涨。

  固德威亦完成了从“硬”到“软”的身份转变。2016年,固德威推出SEM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让用户在APP端便可实时监测能源生产与使用情况,并利用数据分析,实现用电最优调度管理。如能将其十几万用户统一接入能源物联网系统,固德威将创造巨大价值。

  奥特维则选择了往上游拓展。其传统业务是电池串焊机,在此基础上,奥特维又突破了原材料硅片的处理设备技术,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分选机。其分选机被列入江苏省“高端设备研制赶超工程”,创造了“上市一年营收破亿”的惊人速度。

  到了晶澳科技这里,它选择了“四面八方”出拳,产业链延伸的“野心”更大。

  晶澳科技“老本行”是光伏电池,除了往下游光伏组件、电站拓展,它还有自用硅片生产线,具备8.4GW原材料产能。在光伏组件环节,公司连续四年排名全球前五;在电站环节,公司有28个运营电站,装机量靠前。一体化布局优势,使得其毛利率在全行业名列前茅。

  原本在“老本行”表现优异的厂商,在延伸产业链后,往往又打开了全新市场空间,带动整体盈利更上一层楼。

  分布式光伏前景广阔

  放眼整个光伏行业,从集中式到分布式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清晰:

  2016年底,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仅占整个行业的12%;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达到40.5%;《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分布式光伏要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占总体的54.5%。

  前些年政策补贴的黄金期里,企业扎堆建设大型电站,而忽视了回收期更长的分布式光伏系统。两者非均衡发展,事后暴露出诸多问题:

  大型电站多在西部人口稀少区,当地消纳有限,而要往东南沿海迁移,远距离输配电设施又不够完善,因此造成严重弃光限电问题。2019年,西藏地区弃光率高达24%,新疆、甘肃弃光率分别为7.4%、4%。

  而分布式光伏多安装在用户现场,方便就近消纳,因此可很好地解决发电与负荷不一致问题,降低传输损失。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日本及欧美地区,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基本维持在1:1左右,家庭分布式光伏系统早已走入千家万户。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分布式光伏市场起步晚,这两年正奋力追赶。在这波浪潮中,及时抓住机遇的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例如,天合光能在户用和商用领域,陆续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及解决方案,逐渐普及市场。在3年内,其分布式系统营收从559万飙升至近12亿元,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固德威更是在国内分布式市场刚起步之时便全力押注针对该领域的逆变器,于日后市场大发展之时,业绩爆发,跻身全球逆变器十强品牌。

  分布式光伏市场正步入高速发展通道,懂得拥抱这一趋势的企业,亦将乘着行业快车道,收获更大发展前景。

  穿过光伏这个大起大落的行业,我们试图寻找那些战胜周期的企业之“秘诀”所在。在曾经的短暂热潮中,胜利者往往目光长远,坚持高性能、低成本的道路,而非逞一时之快。这些优秀的企业在细分领域做大后,往往还会延伸产业链,增强盈利能力。展望整个行业,分布式光伏已开启增长快车道,把握这一趋势的企业将迎来更大空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