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助推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增供扩销

来源:
时间:2020-04-24 09:18:01
热度:

助推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增供扩销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好转和防控步入常态化,经济社会生活正加快全面恢复。日前,作为国内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重要行业组织,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好转和防控步入常态化,经济社会生活正加快全面恢复。日前,作为国内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重要行业组织,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对外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复产复工十条措施》,旨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启动针对中小综合能源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诸多帮扶计划,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增供扩销、共克时艰。

  复工复产,亟需缓解

  能源服务产业链资金压力

  “作为由国家电网发起的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行业组织,联盟在深度调研企业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后,切实推出了《支持中小企业复产复工十条举措》。”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秘书长弓占勇表示,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中小企业众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面临产能下降、储备项目难以推动、资金压力大等诸多困难,亟需外界助力。

  据介绍,联盟将联合投资机构、业主单位、咨询设计机构,启动针对中小综合能源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诸多帮扶计划,对接资金达1000亿元规模。全面扶持一批有技术、有产品、有渠道、有市场的中小型综合能源服务企业,以及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

  弓占勇表示,受疫情影响,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原材料缺乏、供应链不畅等实际困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第一步计划在4月中旬正式启动优质项目征集,通过发挥联盟产、投、研、用的优势,在综合能效服务、多能供应服务、清洁能源服务、新兴用能服务四个领域,广泛征集优质项目,建立项目信息库,为后续的企业赋能举措提供重要载体和抓手。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和国内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展开积极沟通讨论合作方案,对接资本,这两项举措将率先帮助企业度过眼下难关。”

  互补互济,打造跨界

  融合能源供应和消费模式

  综合能源服务是涉及能源规划设计、工程投资建设、多能源运营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各方面的跨界产业。如何保证为企业赋能的措施做到真正融合?弓占勇认为,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以电为纽带,联结多能互补节能减排、智慧能源等领域,融合基础建设、智能制造、金融物流等多种业态的现代服务业平台,产业涉及行业广泛,是一种互补互济、多系统协调优化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模式。

  为解决这一难题,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联盟将联合投资机构、业主单位、咨询设计机构,启动针对中小综合能源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线上路演计划,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线下路演,全面对接市场、资金和技术等各种需求。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共同打造一批优质的综合能源重大项目、重点工程。

  与此同时,联盟还将联合地方引导基金、保险资金和产业资本等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上百亿规模的综合能源互助发展基金,重点投资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和项目,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些产业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用创新思维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又需要在一定时间、空间背景下才能完成。” 弓占勇表示,这种背景下,联盟产、学、研、用的平台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有条件联合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上的领军企业、优秀的研究机构和资深专家等力量,充分调动会员企业的优势,合力完成我们推出的措施和赋能计划。

  共建共享,构建以电力

  为核心的产业竞合生态系统

  业内专家表示,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目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市场前景虽好,但竞争也尤为激烈。随着电力与燃气、热力系统耦合日渐紧密,未来将形成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

  “综合能源服务是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能源需求为中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客户用能成本、促进新能源发展为目标的新业态。随着能源行业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终端用能电气化等能源新技术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实践正不断涌现。”弓占勇强调。

  弓占勇认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和产业前景都十分广阔。但与此同时,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各市场主体之间尚未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竞合关系。产业的参与者面临的挑战也同样很大,任何一家企业想单打独斗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需要打造合作共享的产业生态系统,共同做强、做优、做大这块市场。

  此外,联盟在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复产复工“十条措施”后,还将推出“麒麟计划”,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推动措施落地,为产业链及上下游企业全面赋能,有效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将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本报记者 路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