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2020年或仅剩20余家 动力电池淘汰赛再升级
2020年或仅剩20余家 动力电池淘汰赛再升级经过多轮资本和产业的疯狂扩张过后,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快速洗牌阶段,艰难时刻,众多动力电池企业该何去何从?新能源车市遭遇“四
经过多轮资本和产业的疯狂扩张过后,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快速洗牌阶段,艰难时刻,众多动力电池企业该何去何从?
新能源车市遭遇“四连降”所带来的寒意已扩散到行业每一个角落,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产业,亦不可避免受到冲击。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4.087GWh,同比下降31.03%,已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约有200余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工信部目录,2017年只剩90余家,截止2019上半年,存活的电池企业已骤降至60余家。甚有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将降至20余家,相较2016年淘汰9成之上。
经过多轮资本和产业的疯狂扩张过后,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快速洗牌阶段,艰难时刻,众多动力电池企业该何去何从?
应收账款难追回 淘汰赛升级已成定局
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是衡量一个企业现金流状况的重要指标,应收账款所占比例太高,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现今,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压力传导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付款周期亦有所延长,这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和坏账风险急剧增加,经营压力陡增。而在此境况下,电池企业如要继续获取订单,只得自身承担资金压力风险,或打“价格战”。
除了下游新能源车企资金链压力传导,动力电池企业同步还面临着上游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而市场洗牌也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推动此次淘汰赛升级的,还有日韩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持续加码。随着动力电池白名单取消,日韩动力电池巨头松下、三星、SKI、LG化学已重回中国市场。日前,SKI斥资10.5亿美元(约合73.82亿元人民币)在江苏盐城投建一所电池制造厂,年产能约在7.5 GWh。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仅松下、SK、LG化学、三星SDI四家企业,近一年在华投资动力电池产业总额已超570亿元。这些跨国动力电池巨头将促使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多重挑战下,我们看到,近年电池企业持续减少。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为85家,而仅仅一年后,这一数据骤降至69家,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原锂电巨头沃特玛的退出。11月13日晚间,坚瑞沃能曾发布公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19年11月7日裁定受理其破产清算一案。这家曾国内最早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并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批量应用的动力电池原三强,如今负债达197亿元,拖欠559家供应商货款约5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淘汰赛中,寡头效应愈发剧烈。据统计,在2019年1-10月,动力电池前10家企业装机量合计市场份额已达88%,仅宁德时代一家占比就近50%,加之行业第二比亚迪,两家企业市场份额已超70%。伴随两家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正在侵蚀第二梯队剩余市场空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曾有专家表示,第二、三梯队动力电池企业生存压力加剧,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
多元化之路能否奏效?
在“凛冬”之际,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摸索多元化发展之路,甚至在技术路线上开始慎重选择。近年来乘用车电池可谓“三元锂”一家独大,但随着补贴退坡幅度超预期,企业降本增效压力陡增,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凸显。
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徐兴无曾表示,在价格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要比三元材料锂电池低20%,磷酸铁锂电池系统成本已经在1元/瓦时以下,而三元材料锂电仍在1元以上。据悉,这家企业已完成了磷酸铁锂单体能量密度190Wh/kg的产品升级,配套的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达140Wh/kg,能满足新能源汽车4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
除国轩高科外,比亚迪也计划于2020年推出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寿命长达8年、120万公里,成本下降约30%。目前,多家整车企业确在部分乘用车上开始切换磷酸铁锂电池,如江淮汽车、北汽新能源、江西昌河汽车、合众新能源、南京金龙、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商用车、东风汽车等已有磷酸铁锂车型登陆公告。
除了技术路线多远化外,业务多元化亦是动力电池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另一出路。当中,储能市场近年被动力电池所看好并竞相进入,如宁德时代、南都电源、比克电池、力神电池等大多已在储能领域进行了长期部署,并取得了良好业绩。
目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储能业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1.3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3%。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报告称,全球储能项目将迎大发展,约从2018年的9-17GW增至2040年的1095-2850GW。
而在这片“蓝海”,动力电池企业将找到新的爆发式增长点。同时,在电动化的其它领域,如电动船舶、电动工程机械、电动飞机以及人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这些企业亦在加快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的步伐。
出走海外
出走海外亦或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谋生佳策。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将继续迅猛增长,预计至2022 年,总需求量和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4.9GWh和267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37.0%及31.6%,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空缺依旧存在。
目前,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已然扬帆出海。两个月前,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破土开工,根据计划,欧洲工厂开工面积23公顷,生产线包括电芯及模组产品,预计2022年形成14GWh的产能,其产品将为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全球知名车企配套。而在更早之前,国轩高科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与印度Tata AutoComp签订合资协议,双方拟在印度共建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包括动力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开发、验证和制造以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除动力电池下游生产企业外,上游材料企业也在谋求“出海”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全球新能源装备龙头制造企业先导智能,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已在瑞典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暂为500万瑞典克朗。而在同一天,天赐材料也发布公告,将在韩国投资5亿韩元(约303万人民币),设立全资子公司。此外,这家精细化工企业还出资为500万美元(约3530万人民币)在捷克设立子公司,主营锂电池原材料(含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业务。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海外,这些拥有深厚积累的行业龙头,为其它企业提供了更多“突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