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挺起共和国石油工业脊梁

来源:
时间:2019-09-03 11:13:52
热度:

挺起共和国石油工业脊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油气行业飞速发展,构建并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石油工业体系盛夏的大庆,地表下丰富的油藏正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夏季需求旺盛的工业与民生。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油气行业飞速发展,构建并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石油工业体系

盛夏的大庆,地表下丰富的油藏正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夏季需求旺盛的工业与民生。赤日炎炎之下,一台台采油机密集地扣动着地脉,与汗流浃背的油田工人构成一幅幅奋斗者的图画,诠释着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石油精神”。

大庆油田,一个以共和国生日命名的油田,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名字。60年的大庆油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新中国一举甩掉“贫油”帽子,挺起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60年生产原油近24亿吨;“三代铁人”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始终是激励石油人前行的强大力量。进入新时代,大庆油田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迈向建设“百年油田”的新征程。

大庆油田60年的创业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奇迹的缩影,也是我国油气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油气行业飞速发展,在建设与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共和国的国计民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贫油国”到“石油大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诗中所描绘的茫茫大漠,正是中国石油工业最初的起源地。位于甘肃省的玉门油田,早在1939年就投入勘探开发,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新中国成立前的产量占旧中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直是一个石油极度匮乏的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一度被扣上“贫油国”的帽子。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石油职工只有1.1万人。其中,石油地质工作者仅有20多人,钻井工程师10余人。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8000名将士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彼时,寻找石油往往要穿越广袤而荒凉的戈壁,条件十分艰苦。在“石油战士”的努力下,1952年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到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8%,同年,新中国首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仍处于探索成长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作出重大决策,石油勘探战略重心东移,石油大军挥师东进,开展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随后,相继开发建设了大庆、胜利、辽河、华北等一批大油田,建成了兰州石化、“八三”管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

其中,大庆油田的开发是我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1960年2月,数万石油大军挺进东北松嫩平原,克服无路、无粮、无房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1965年,我国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

同时,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建成了吉林石化、抚顺石化,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石油工业开启了改革试点探索、持续推进新征程。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推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油气田企业增产积极性,实现了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的目标,在此基础上,1987年决定在全国实行天然气商品量常数包干。

在政策的引导下,油气产量节节攀升,油气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改革初期的整体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支撑着改革开放在其他行业中的飞速发展。同时,通过原油出口,国家换取了经济建设急缺的外汇,也支撑了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油气需求攀升,由于国内供应能力有限,石油进口逐步增长,并于1993年成为石油产品和原油净进口国。随着形势的变化,石油工业的发展模式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对外开放引资成为促进国内产量增长的一条路径。对外开放从海上合作开发,逐步推广到陆上11省区和北方10省区以及下游炼化领域。

1993年,我国油气行业对外合作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开始“走出去”,先后在秘鲁、苏丹、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中标一批标志性油气项目,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逐步开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和国际贸易三位一体的海外合作新局面,国际化经营掀开了新的一页。

与此同时,我国油气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开启。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原来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管理的39个石油化工企业被划归总公司领导。1988年8月,石油部撤销,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时,1982年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立,直属国务院领导。自此,中国石油工业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

1998年,党中央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此后,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2000年,中石化股票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香港三地同时成功上市,中石油、中海油紧随其后,我国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石油工业体系形成。

进入21世纪,由于国际油价保持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我国石油产业上游发展迎来了一段“黄金期”,原油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并在2010年突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在2010年突破1000亿立方米。海外权益油产量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三大油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经过10多年的实施后普遍开花结果,到2010年权益油产量达到7500万吨水平。

从改革加速到“新时代”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相继推出,涵盖了上游准入、市场化定价、管网改革、市场监管、原油进出口管理等。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提出,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油气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指明了我国油气行业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路径和任务。油气行业改革的各项举措有效地增强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市场对油气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内油气行业持续稳步发展打造了良好政策环境。2019年,随着油气管网独立和公平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油气体制改革也将迈出关键一步。

近年来,空气污染治理不断加强,天然气供应担当着生态环境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使命。为解决供气紧张,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采取了尽最大努力挖掘气田增产能力、有序开展资源互济、发挥储备天然气调节作用、发挥非居民大用户的调峰作用等多项措施,取得明显进展。

据了解,推进互联互通、“南气北上”,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是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的一条现实、有效的路径。由于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周期长、协调难度大,能源局派出多个工作组赴现场协调解决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评安评等问题,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运行。2018年~2019年供暖季,“南气北上”实现新增3000万方/日的目标,有力保障了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

此外,推动储气能力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2018年~2022年,3家石油企业预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建设地下储气库和LNG接收站,将新增储气能力约190亿方,2023年基本达到储气能力占本企业年销售量10%的目标。2018年~2019年供暖季,全国地下储气库天然气供应能力达约7800万方/天,同比增加约1200万方/天,高峰期动用近1亿立方米/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能源领域,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体系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而油气行业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天然气供应将成为油气行业新的使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