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核工业迎来“第二春”

来源:
时间:2019-09-02 12:07:47
热度:

中国核工业迎来“第二春”▲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陈列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  “福岛核事故以来全球核电发展总体审慎、缓慢,但从长久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核电技术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陈列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

  “福岛核事故以来全球核电发展总体审慎、缓慢,但从长久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核电技术。”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在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如是表示。

  8月21日~23日,此次学术年会在包头举行。《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今年结束“三年零核准”后,我国的核电项目正在稳步重启,在建核电机组10台,规模居世界第一。

  同时,核技术应用,如核能供热、核医学、辐照加工等以其应用面广、贴近民生、潜在经济价值巨大,顺应了本届年会的主题“创新科技 绿色发展”,受到多位院士专家的青睐,希望其成为我国核工业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

  核电:三年零核准,今年重开启

  自人类开发核电技术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重大核事故。雷增光认为,这三次重大核事故既是灾难,也是契机。以事故为教训,人类得以不断完善核安全文化,催生新的核技术、核安全理念,促进核电固有安全性不断提高,最终造福人类。

  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全面审查在运核电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安全措施,如增高海堤防护墙、增设应急供电设备、增加非能动设计等,并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厂进行安全评估,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力求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及管理失误。

  自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核电项目零核准。在核安全标准得以不断强化、“华龙一号”“国和一号”( CAP1400)等第三代核电技术在我国不断成熟以后,今年福建漳州和广东惠州太平岭等项目获得核准,标志着我国核电项目得以重启。

  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介绍,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487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0台,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1900万千瓦、开工7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装机达到5103万千瓦。

  “未来将以每年6~8台的速度进行建设。”王寿君告诉记者,“我国核科技工业发展正迎来继‘两弹一星’后的第二个春天。”

  核能:“三步走”解决方案

  专家们普遍认为,发展核电既能满足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需求,又能兑现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减排、低碳方面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考虑到在不断提高固有安全性的前提下,核电在经济性方面的卓越优势。

  据雷增光介绍,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我国承诺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同其他清洁能源相比,王寿君认为,1公斤铀235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发展核能不仅减排效果卓著,并且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地理分布。

  王寿君告诉记者,水电对地理条件的依赖性高,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而太阳能风能在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供给不稳定,弃风弃光现象严重。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同时资源相对短缺的东南沿海地区,核能能够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能源供给,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外,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核电评估中心主任王泽平介绍,常规发电企业的利润营业收入比平均为1.18%,而核电企业平均13.4%,经济性优势很明显。

  雷增光认为,核电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确保安全、降低成本、提高公众接受度,还要加强自主创新。

  2018年,美国发布《美国对中国民用核能合作政策框架》,从技术出口、设备和部件出口、材料出口等方面全面对我国加以限制。

  “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雷增光呼吁。

  王寿君介绍,近年来,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形成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时快堆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反应堆研发和示范工程准备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先进研究堆、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先进核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热堆解决百年问题,快堆解决千年问题,而可控核聚变将永远解决能源问题。”雷增光认为。

  核技术应用:核工业的“第三条腿”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技术在工业、民用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在全球形成近万亿元产值,在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比达2%。

  据雷增光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核技术应用已在辐照加工、核医学、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速度。特别是近年来,其年增长率均超过20%,年产值达数千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万亿元规模。

  然而,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在经济中的占比只有0.4%,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多位院士专家认为,核技术应用可以在医学、工业、农业、安全、环境、考古等多个学科中发挥作用,应该大力发展,使之成为核电、核燃料之外核工业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形象地称核技术应用是核工业中的“轻工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认为,核能供暖或是我国北方冬季雾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介绍,由中核集团研发的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燕龙”已实现小范围供热。该堆型“零堆融、零排放、易退役”,适合部署在居民区附近。

  叶奇蓁预计,核能供热的成本有望达到和燃气同等价格,并可以通过进一步技术研发实现热电联供,甚至核能制氢,同如火如荼的氢能源产业配合起来。

  叶奇蓁表示,从1970年2月8日周总理批示我国建设秦山核电站至今,我国的民用核技术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到并跑。他期盼,在 “第二个春天”里,核工业能够继续进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实现领跑。(■本报见习记者 池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