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即将在山东开建

来源:
时间:2019-08-22 09:01:11
热度:

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即将在山东开建
核心阅读业内认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这一模式是集约用海的新型产业模式与未来发展方向,将开创&ldq

核心阅读

业内认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这一模式是集约用海的新型产业模式与未来发展方向,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与“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山东示范项目的意义正在于探路和创新。未来,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还需要众多实践项目的经验积累。

日前,山东省“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即将开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我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目前已处于招标设计及施工准备阶段,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动工开建。

近年来,海上风电开发为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是业内无法忽视的问题。“海洋牧场”的引入,能否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带来生态友好的全新产业模式?

  海上风电新模式落地山东

山东省作为我国海洋大省,近年来大力布局海洋经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这一全新产业模式也率先在山东迎来了曙光。

今年1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其中提出将“积极开展海上风能的高效利用和融合发展研究试点”,通过将海上风电底座“鱼礁化”,验证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两者兼顾发展的可能性。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了解到,该示范项目位于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境内北部莱州湾海域,规划的融合试验示范风电装机规模为300MW,计划将在风机塔座50米海域范围内、利用投礁的方式建设海洋牧场,通过风机固定基础预留固泊支撑、挂件、网箱立体、循环、通讯、电源等相关基础设施,用于养殖刺参、龙须菜、海湾扇贝、牡蛎、花鲈、许氏平鲉等经济生物,同时也将利用海藻场对海洋生态起到修复作用。

山东省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日新曾公开表示:“迄今为止,国内尚未系统地开展过海上风电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缺乏有效的试验观测和监测数据。为避免海上风电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对海上风电发展实行审慎政策。”

  生态影响将是主要考量因素

研究表明,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对海洋自然环境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施工打桩的噪音可能会对鱼类造成影响,而风力发电机本身则可能影响到鸟类迁徙,甚至威胁鸟类生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发布研究报告称,在美国,风机每年造成的鸟类死亡率预估为每兆瓦0.95只-11.67只。不过,业内认为,只要风电行业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这些负面影响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告诉记者,根据对江苏如东海上及潮间带风电场多年观察,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海上风电建设过程中的噪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鱼类、海豚等生物行为会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施工期产生的海洋环境改变为局部、暂时的,随着工程施工的结束,对环境的影响会逐步减小,并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杨红生表示。

而对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这一模式,杨红生认为,这是集约用海的新型产业模式与未来发展方向,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与“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示范项目建设时,经过全新设计的风机基础可以作为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遮蔽空间,为生物提供生长和生存的良好环境。”杨红生说。

然而,截至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相关研究成果仍相对匮乏,这一模式也有待探索。山东示范项目的意义正在于探路和创新。未来,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还需要众多实践项目的经验积累。

  可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海上风电+海水养殖”的模式国外已有先例,杨红生告诉记者,德国、韩国、丹麦、荷兰等国已率先开展了“海上风电+海水养殖”的融合项目,但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记者了解到,欧洲多国对海上风电场周边鱼群种类的变化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部分海上风电场周围对鱼类有一定的聚集作用,甚至可能形成新的生物栖息地。德国有研究表明,近海海上风电养殖场长期养殖经济生物,例如贻贝等消费品,即使建设成本对海上风电项目有所增加,但长期养殖利润收入也能够覆盖成本。

杨红生表示,目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主要集中在水深30米以内的范围内,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海上风电原则上应在离岸距离不少于10公里、滩涂宽度超过10公里时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米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报实习记者李丽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