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五周年煤炭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
时间:2019-07-16 10:08:32
热度:

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五周年煤炭发展成就综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五年来,煤炭行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着力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五年来,煤炭行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着力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回望五年,煤炭行业在重塑和转型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煤炭消费占比稳步下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基础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但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18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煤炭消费占比首次低于60%。初步核算表明,2018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8.3亿吨,与2013年相比,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累计下降约1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累计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

自2013年煤炭消费量达到42.4亿吨之后,我国煤炭消费量呈现下降态势,2014~2016年同比降幅分别为2.9%、3.7%、4.7%。2017年与2012年相比,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都超额完成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任务,上海、江苏、浙江、珠三角地区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目标要求。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重点部门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发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倒逼约束作用,统筹工艺路线优化、能效提升、清洁能源替代、产能布局调整等多种途径,推动工业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煤炭在煤电领域实现清洁利用

发电用煤是煤炭消费的主力。2014年,国家能源局出台并组织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三降三提高”目标,即降低供电煤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安全运行质量、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核准火电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煤/千瓦时,淘汰落后小火电330万千瓦。

在政策指导下,国家能源局推动示范基地建设,坚持典型引路,2014年确定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浙江嘉兴电厂等先进典型电厂为“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和“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电站”。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授予江苏国电泰州电厂、浙江华能长兴发电厂和山西国际能源集团瑞光热电厂“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电站”称号。2018年8月19日,国家能源局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2018年各省(区、市)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煤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以上,提前超额完成5.8亿千瓦的总量改造目标。加上新建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煤电机组已达7.5亿千瓦以上。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燃煤发电污染物排放标准,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

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

除发电外,煤化工产业发展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五年来,我国新型煤化工在科技装备、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产业示范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广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初,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了《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科学规范发展。

随着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建设,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7年,全国共形成煤制油企业8家、煤制天然气企业4家、煤制烯烃企业20家、煤制乙二醇企业15家。全国煤制油总产能921万吨/年,总产量322.7万吨,产能利用率35.0%,转化煤炭1698.9万吨;煤制天然气总产能51.05亿立方米/年,总产量26.3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51.5%,转化煤炭710.1万吨;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1242万吨/年,产量约634.6万吨,产能利用率79.9%,转化煤炭4251.8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达到270万吨/年,产量153.6万吨,产能利用率56.9%,转化煤炭768万吨。较“十三五”初期分别增长了214.3%、64.4%、69.6%、50.9%。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1138万吨/年、111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363万吨/年。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站上历史转折点,迎接从产业结构到发展路径的深度变革。我国大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2.9亿吨,2017年煤炭退出产能达2.5亿吨,2018年退出煤炭落后产能2.7亿吨,“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5年来,全国煤炭产量控制效果明显。据统计,2014年前11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5.2亿吨,同比下降2.1%,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37.5亿吨,下降3.3%。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4.1亿吨,同比减少9.1%,比2013年最高点下降了5.6亿吨;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3.2%;2018年全国原煤产量36.8亿吨,同比增长4.5%。

从煤炭产业集中度来看,煤炭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重心继续向晋陕蒙新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2018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亿吨级省区,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31.2亿吨,占全国的88.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4.3%,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关闭退出约1500处小煤矿,煤矿数量控制在8100处左右;2017年各地淘汰退出煤矿1072处,煤矿数量减少到7000处以下。2018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5800处左右,平均产能提高到92万吨/年左右。

突破绿色开采利用技术

五年来,我国煤炭产业在绿色开采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作为燃料,煤炭的清洁燃烧利用技术有了新进展。商品煤质量管理得到高度重视,硫分、灰分、有害元素等指标受到严格限制,煤炭燃烧中高效脱硫、脱硝、除尘先进技术广泛采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取得突破性成效,散煤治理有了清洁型煤新支撑,洁净煤利用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作为原料,煤炭转化开发取得新突破。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现代煤化工等综合利用技术获得新突破,煤炭的原料功能得到更大发挥。

具体而言,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生态脆弱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宁东特大型整装煤田高效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关键技术、高性能大型振动筛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国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煤浆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煤粉锅炉技术等系统能效均可达到90%以上。低阶煤分级转化、煤电/煤化工废物协同处置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煤粉锅炉高效清洁燃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技术也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上升,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不断投产。2016年我国煤炭行业获得国际科技进步奖3项;2017年煤炭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5项、中国专利奖14项。2018年,全行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4项、中国专利奖13项。科技创新提升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使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煤企转型升级进程加快

能源革命不是简单“去煤化”,转型升级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年来,煤炭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资产联营等多种形式,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从传统的煤炭开采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嬗变。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部分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超过60%。

2017年以来建立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为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不断完善,两年期以上的合同得到推广,中长期合同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合同执行与履约信用数据采集全面开展,“信用煤炭”上线,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交易行为得到规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