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李德毅:预计2033年中国70%汽车达到自动驾驶
李德毅:预计2033年中国70%汽车达到自动驾驶 “大家一听到人工智能就眼睛发亮,但能给消费者真真实实获得感的,是量产。”在近日举行的龙湾论坛上,中国工程
“大家一听到人工智能就眼睛发亮,但能给消费者真真实实获得感的,是量产。”在近日举行的龙湾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主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德毅直言,当前,无人驾驶汽车量产仍然还属于无人区,全球范围内的量产产品没有超过五十辆。当下而言,直面解决现实问题,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李德毅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还无法与美国并驾齐驱,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落后于美国,但与此同时,我们拥有自己的特色,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发展快于美国,因此,中美对比而言,各有优势。“自动驾驶量产既是产业的无人区,又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头雁’效应,将成为我国智能产业的顶梁柱。”李德毅认为。
当前,全球范围内都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的概念车、演示车和示范车,在李德毅看来,十次实验有五、六次成功就可以进行展示,但这仅仅还处于探索阶段,离真正的量产还很远。
李德毅认为,从1984年~2018年,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走过了0~1的阶段,即科研探索期,直到2025年之前,我们都将处于产品孵化期,完成从1~10的过程,届时预计无人驾驶汽车的规模能达到万辆级别,但如果要完成从10~10的n次方这一阶段,恐怕最终的时间点是2060年。
作出这一判断的假设前提有三个:
第一,汽车总量不再增加,维持在20亿辆的水平;
第二,每辆车的使用寿命为20年,准时报废;
第三,每年固定新产一亿辆车,2025年新车中自动驾驶占比为1%,以后每两年翻一番。
基于上述三个前提,到2035年,所有的新产汽车为自动驾驶汽车,到2054年,才能完成70亿辆车的全部更新。
“因此,中国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不要太着急,如果产品的可靠性不强、成本下不来,忽悠没有用。”李德毅一针见血地指出。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李德毅建议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要从现有的系统切入,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化应用市场投缘时,才能擦出火花,完成孵化器的“惊险一跃”。在李德毅眼里,当下能更快实现落地的应用场景分别为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和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哪一个将成为自动量产首个商业化应用场景?哪个将进而利用自动驾驶优势创造出崭新需求?这一点值得期待。
具体到中国市场,李德毅估计:
到2024年,中国试点智慧城市公交车基本都将实现自动驾驶;
到2028年,中国商用车保有量中,将有10%达到自动驾驶;
到2033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中,将有70%达到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可以规模化复制能工巧匠的智能,可以弥补情绪失控下人的智能缺失。“希望我们的规划要具体,不要’假大空’,不要光讲概念,要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李德毅如是表示。
上一篇:美国天然气“抢占”欧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