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天然气获政策“大礼包”

来源:
时间:2019-03-15 10:10:02
热度:

生物天然气获政策“大礼包”生物天然气终获政策扶持。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生物天然气发展,增加天然气供应,到203

  生物天然气终获政策扶持。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生物天然气发展,增加天然气供应,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产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一定比重,并支持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和消费。

  万事开头难

  《世界能源》杂志曾提出展望,预计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从目前不到2000 亿立方米达到4000亿立方米。除国内生产和进口外,天然气缺口仍有2000亿立方米左右。科技部原部长万钢曾提出国家能源战略设想,其中1500亿立方米的需求量可以通过煤制气来解决,剩下500亿立方米将由生物燃气弥补。

  生物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本该在改进城镇能源结构、消除城市雾霾上“大展拳脚”,但其产业化道路却并不顺畅,也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现,早在2003-2014年间,我国已投资近400亿建设近10万座沼气工程,但多为中小型工程,单座日产气量低。而德国等欧洲国家,均以大型沼气工程为主。

  我国生物天然气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解决问题就谈扩大规模,显然不现实。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一直不尽如人意。生物天然气专家彭庆曾表示,发电上网政策、加气站政策缺失导致发电上网难,上浮电价兑现难。一些地方政府与天然气加气站混同管理,生物天然气加气站审批难。以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填埋气为基础的生物天然气项目,政府承诺的补贴落实程度低,甚至成了空头支票,对效益影响较大。

  此外,目前我国垃圾回收和处理方式决定了垃圾分类难度大,导致城市混合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低,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生物天然气经济效益较差。

  除政策和垃圾处理方式客观因素制约生物天然气发展外,生物天然气行业本身的技术壁垒和银行贷款问题也成为生物天然气发展放缓的重要因素。

  彭庆认为,丹麦、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掌握先进的生物天然气技术,引进和使用的成本较高;国内开发技术可靠性较差。而目前生物天然气企业融资困难,主要依靠民营经济投资,因此生物天然气发展一度在十字路口徘徊,进退两难。

  有望大展拳脚

  2018年12月,国家能源局就向各省及9家央企下发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请编制生物天然气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彼时业内对生物天然气再度恢复信心。

  作为征求意见稿的雏形,通知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要求各省统筹所在区域资源发展生物质天然气产业,还要求9家有环保能源业务板块的央企根据自身情况,统筹全国资源及项目布局,制定本企业的生物天然气发展中长期规划。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大勇认为,这说明国家要把生物天然气工程作为环保、民生、“三农”工程及城乡基础设施来进行布局和建设,要把生物天然气像电能一样作为国家的普惠服务机制。

  一方面,农村原材料成本较低,取材容易,因此成为优先利用区域。

  另一方面,此次意见稿布局细化,延长整个产业链,让环保企业也参与进来,提高产业附加值,改变现代农业生态结构,从而改变生产主体局限性、商品化程度低的制约因素。

  未来,随着生物质天然气逐步形成产业链,国家也支持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设施。将生物天然气引入天然气管网,实现商品化的完成。多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2020年以前,城市燃气、车用燃气和发电,将成为生物天然气利用的主导方向,生物天然气化工发展具有适当发展的潜在机会。(■本报记者 渠沛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