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融合让亚洲能源更安全

来源:
时间:2014-07-17 18:58:06
热度:

区域融合让亚洲能源更安全.TRS_Editor P{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

.TRS_Editor P{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原标题)

区域融合让亚洲能源更安全

  ——专访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2014秘书长刘强、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国际关系署署长吴国才  

  ■本报记者 仝晓波 于欢

  6月16日至17日,第三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宗旨为推动全球智库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研究与学术交流,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各国能源合作与政策协调,提高全球能源安全。围绕这一主题,在论坛期间,《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2014秘书长刘强与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国际关系署署长吴国才。

  未来区域性融合是大趋势

  中国能源报:此次在北京举行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以及将于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七届新加坡国际能源周,都重点关注“共话能源安全、构筑能源桥梁”这一主题,区域融合似乎已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刘强: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现已办成类似俱乐部的形式,我们希望这个论坛今后能为中国和世界能源安全做出更多贡献。我们可以深入讨论各种问题,不代表政府观点,然后各自与本国管理部门沟通、讨论,并予以落实。经过3年,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能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仅限于撰写报告。

  未来区域性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亚洲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去年论坛的主报告有一个建议,即四个区域性能源共同市场的建设——东南亚共同市场、东北亚共同市场、中亚共同市场以及北太平洋共同市场。

  吴国才:我刚在老挝参加了东盟的能源部长高官会,会上讨论了东南亚国家如何在电力和天然气管道方面建立更多联系。在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大家讨论了亚洲国家如何共同合作,携手应对能源挑战,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就是合作精神,这也是今年新加坡国际能源周的主题——构筑能源桥梁。当前,无论是页岩气、页岩油,还是可再生能源、核能,都面临一些挑战,各国要共同努力,不仅分享资源,也要在国家之间建立桥梁,要有大局观念。

  中国能源报:同欧洲等区域市场相比,亚洲建立区域市场化,似乎在历史和利益诉求上存在不少障碍,我们能做到吗?

  刘强:欧洲也不是一开始就融合的,同样是经历了几轮战争后才得以向一体化演变,主要也是由能源安全引发的。亚洲也一样,目前亚洲存在的争端,包括中国南海的一些摩擦,核心还是能源安全,但并不尖锐,不会形成真正冲突。一旦大家的共同利益建立起来,没有不可化解的矛盾。

  定价权一定产生于活跃的市场

  中国能源报:当前全球能源消费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的需求日益攀升,与此同时,能源消费的亚洲溢价问题也日渐突出,亚太各国如何应对?

  刘强:亚洲溢价形成的原因源于亚洲自身。定价权一定产生于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亚洲地区虽然在新加坡有一个交易所,有迪拜价格,但是交易不充分、参与不充分,购买行为不够频繁、信息互动也不充分。以中国为例,参与油气国际贸易的主要还是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但持续的购买行为却像一家,而且经常出现一次性大单购买,不能充分结合市场情况考量和变通,肯定要出现高价格。

  如果有这样一个市场——无论香港、深圳,还是新加坡,大家可以共同参与,有很多买家,很多卖家,形成充分的信息互动,这时候定价权自然就会产生了。

  能源交易中心应由市场驱动

  中国能源报:现在新加坡已是全球三大石油交易中心之一,也是亚洲最重要的石油交易中心,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吴国才:新加坡成为石油交易中心是受业界驱动的,而不是告诉大家“我们要建立一个中心,你们都到这里来买卖、要遵守我的规则”。新加坡虽然不产油、不产气,但有很多有利因素保证能源贸易要素自由进出新加坡。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就是“中立”。无论买或卖,新加坡政府都会尽可能提供便利,尽量让市场去发挥作用。所以很多能源公司都选择将他们的办事处搬到新加坡,例如最近壳牌将其办事处从伦敦移到了新加坡,英国天然气集团(BG)也把关键人员搬到了新加坡,他们认为新加坡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能源报:新加坡正致力于成为液化天然气交易中心,目前进展如何?

  吴国才:新加坡去年投产了国内首个LNG接收终端,这也是亚洲第一个带有进出口功能的开放式接收站,目前产量是每年350万吨,最终目标是每年1500万吨,会分阶段实施,可能会在新加坡其他地方建立第二个接收站。新加坡建LNG接收站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自身需求,当规模超过自身能源需求时,才会提供一些附带服务。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这个过程仍由市场来驱动。新加坡有一个很强大的期货市场,同时也有商品市场,所以我们现在所考虑的,是要有合适的交易政策、法规,确保能够以国际标准来提供便利。

  新加坡制定能源政策立足长远

  中国能源报:正如您刚才所说的,新加坡既不产油,也不产气,你们是如何解决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

  吴国才:新加坡现在的电力供应90%来自天然气,10%来自煤炭、柴油和其他化石能源。而10年前,则是90%发电都来自石油,只有5%来自天然气。10年前新加坡电力市场放开后,开始考量用什么发电比较经济,到现在逐渐转到了以天然气为主。如果没有这样做,现在电力价格可能已涨到峰值,这也是市场驱动的结果。用天然气发电需要长期、稳定的供应,目前我们是从马来西亚和印尼进口天然气。

  新加坡现阶段唯一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就是太阳能。但新加坡是一个多雨的国家,这无疑会影响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同时也会给电网带来压力,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储能。目前新加坡的光伏装机约350兆瓦,未来要提高到600兆瓦。

  同时,我们也对核能做过可行性研究,得到的结果是,现在还不是开发核能的最好时机,核能安全对新加坡是头等大事。对我们而言,有一天核能技术足够安全了,才可能会考虑发展核能。

  中国能源报:新加坡如何协调本国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民意之间的和谐关系?

  吴国才:新加坡制定能源政策时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是一种长期规划。比如,我们去年落实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事实上10年前就已开始讨论了。长期以来,新加坡也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我们会考虑全球能源局势的变化对新加坡的影响。在决策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进行公众咨询、与业界探讨,与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人进行充分沟通。以LNG接收站为例,新加坡政府首先考虑它会给新加坡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向新加坡民众解释一切可能的影响:为什么这个项目对新加坡很重要?新加坡民众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决策过程。同时新加坡的工商界也会发挥很大作用。

  中国能源报:如果有一天,马六甲海峡因北极航道开辟等因素不再像今天这样重要,新加坡的经济如何继续保持活力?

  吴国才:我们无法将新加坡搬到其他地方去,所以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外部条件。自从1819年英国人发现新加坡以来,我们一直依赖贸易发展,可以说,贸易才是新加坡真正的“马六甲海峡”。如果马六甲海峡不像今天这样重要,我们还可以利用新加坡的其他优势,比如说我们是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很多行业产业比周边国家发达。所以,如果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支撑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行业,我想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地区共赢应纳入中国能源长期战略

  中国能源报:现在中国正在深化能源市场改革,您有何期待或建议?

  吴国才:中国地大物博,近年来行业发展非常快,我每年都来北京开会交流,但每次讨论的话题都不相同。现在中国所做的能源决定,会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产生影响——可能会有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影响。因此,中国做长期战略决策的时候,可以听取邻国、周边国家的意见,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政策解释给其他国家听,这样更有利于地区的共同进步与繁荣。我觉得这不是你赢我输的局面,而是双赢、多赢、共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能源报官方微信账号:cnernergy)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