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划重点!2018环保市场众生相 八大维度为你盘点

来源:
时间:2018-12-26 14:14:43
热度:

划重点!2018环保市场众生相 八大维度为你盘点“强监管”格局之下,环保行业仍然取得了多项来之不易的创新及突破。无论是一系列政策体系框架已具雏形,还是环境治

“强监管”格局之下,环保行业仍然取得了多项来之不易的创新及突破。无论是一系列政策体系框架已具雏形,还是环境治理体量愈发扩容,抑或是垃圾焚烧发电、清洁环卫一体化的爆发,历经数十载风雨的环保,迎来了新的起点。

2018年,是环保产业链极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包括顶层设计、环保督察、专项行动纷至沓来,然而市场的震荡下行与监管新规下的过渡与改善,都令这一年显得尤为艰难。“谁都没有预料到2018年的市场会是这样的曲线。在上半年持续上扬之后,市场自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震荡下行直至今天,资本市场对环保由热转凉、PPP项目落地慢等对市场的产品募集和客户维护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回顾了这一年的不易。

“与此同时,2018年又是监管异常严格的一年”,上述高管进一步指出,“作为从业人员我们感受非常深刻。中央环保督察叠加两轮‘回头看’实现无缝覆盖、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迎来全面‘体检问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步入攻坚阶段、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得以根本扭转、危废处理处置摁下快捷键……而这些情况都是过去年度所没有涉及过的,可以说这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

诚然,在监管新规的正式实施及波动性新政影响的逐步发酵之下,环保行业面临着重塑行业生态体系的阵痛。然而,也因如此,时至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已至“中年”的环保焕发出新的“精气神”。

NO1 加速走进强监管时代

时间来到2018年,环境监管让人着实感受了一次:“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部“三定方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在环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大气污染强化督查、黑臭水体专项督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不断深入开展,年出动人次从几千扩大到几万。这其中,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不容小觑。

约谈5499人、问责8396人、罚款超过9.1亿元,这是此次专项行动所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在过去的一年中,两批11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分别对20个省份进行了“回头看”。而由原环保部门牵头负责,中纪委、中组部的相关领导参加,督查结果将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找重点,重履责,促整改,动真格……未来四年内,这样的环保执法高压态势仍将持续。自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将全面开展第二轮治污、问责、督政风暴,在推进环保督察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也旨在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本账”之间趟出一条新的破题之路。同时,作为受政策性影响较强的产业,依法常态环境监管也将成为环境治理产业的最大驱动力。

NO2 投资体量再创新高

从2004年的600亿元市场规模增长张到2017年的13500亿元市场规模,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始终保持26.14%左右的年均增速。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环保销售收入达1.09万亿元,较此前上涨近20%。自此,“环保”两个字,意味着万亿级的商机。

根据此前发布的《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国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不低于3.5%。据专家预测,未来3年内,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2.2万亿元之间,年增长率约为13%-20%。若以中位数15%估算,2020年环保产业投资体量有望超过1.97万亿元。

但从细分板块来看,在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三大板块逐步成型的大势下,环保蛋糕并不止步于此。经专家测算,打赢蓝天保卫战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打好碧水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1.78万亿元;打好净土保卫战投资需求接近6577亿元。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也将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本投资。

NO3 行业下沉明显 两大细分板块焕新芽

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环卫、危废处置等过去非市场化的领域开始开放,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新的投资热点。在过去十年间,环保行业历经快速发展,这其中部分细分领域高增长的黄金期已经结束,进入成熟期。但有些细分行业仍存在巨大市场投资规模,如仍处于萌芽期的环卫市场,一片广阔蓝海的危废处置。

从环卫清洁市场来看,一方面随着产业化不断推进,环卫一体化业务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且不断向后端延伸。另一方面,市场脉络不断延伸的发展利好下,智能化已经成为环卫行业的发展新趋势。预计到2020年,环卫服务市场空间将超过1700亿元。

与环卫市场稍显不同的是,更加严格的危废处置政策,带来更具确定性的市场机遇。由于产业链正处于高毛利率、现金流稳定,且在“十三五”期间供需关系将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危废处理项目的盈利能力仍将有进一步深挖的潜力。据E20环境研究院等机构预测,截至2020年,危废产量或达1亿吨,按照2500元/吨的处置价格计算,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市场优胜劣汰的“洗牌”加速,加之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危废处理企业如何升级突围成为行业焦点。

NO4 上市企业年中报冷热分明

2018年上半年,环保类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根据2018年半年报显示的150家环保上市公司业绩,近100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50家公司净利润下滑。

在利好政策持续出台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借势扩大业务范围,增收增利。其中,22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幅超过100%。这其中,包括国祯环保、天壕环境、津膜科技、博世科等企业。此外,包括光大国际、博天环境、启迪桑德在内的多家环保翘楚依旧表现抢眼。

强者更强,但部分环保企业的日子似乎更加艰难。在硬币的另一面,环境治理产业链遭遇融资难融资贵,部分环保企业出现债务违约、发债失利。

NO5 急转直下的香饽饽?

也就在同一时间,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环保股同样跌跌不休。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1月-6月环保板块下跌幅度高达26.89%。

受去杠杆、规范PPP业务及金融政策收紧影响,环境产业陷入了困境。本应凸显出的投资高峰期却被“外热内冷”的现状所替代,环保行业整体业绩出现下滑。一些明星股也连跌不止,甚至出现爆仓的隐忧,这无疑雪上加霜。“很多环保公司过去都是200亿、300亿的市值规模,但今年百亿级市值的公司只有个位数或略多点。”

2018年前9个月,62家环保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共计超过1224亿元。尽管同比增长接近11%,但这一增速与去年相比却呈现出大幅回落的态势。同一时间内,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8%。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产业此前多是基于政策驱动下的“疯长”,偏离了其价值本质。前几年环境产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或野蛮生长阶段,企业急于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而现在面临的是强监管形势下如何转变和适应政策要求。

但也有分析认为,这是环保PPP项目“惹的祸”。

NO6 PPP项目踩了“急刹车”

“在某些情况下,产业大爆发就意味着透支未来。”这句话,或许更应景2018年环保PPP市场。

得益于以往政策利好,环保行业PPP项目迎来井喷式增长。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最明显的就是通过环保PPP项目的方式。随着环保攻坚战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部打响了“七大战役”,从而直接推动了一批环保类PPP项目的落地。尤其是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比较稳定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率更是高达79%以上。这意味着民资对整个生态环保领域PPP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但92号文的出台犹如“一剂猛药”,意味PPP模式历经高歌猛进之后进入“冰冻期”。大批PPP不规范的项目自此得以清理出库,很多此前高歌猛进的环保PPP中标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并持续至今。“环保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不是很高,也就更难从金融机构那里融到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曾坦言。而在风暴过后,重启后的环保类PPP项目也正逐步回归“专业化治理”。

环保PPP遇冷,根源在钱和风险。随着融资成本不断高企,资金链成为悬在环保企业头上随时即将下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融资难导致企业财务成本上升的同时,PPP清库和地方政府去杠杆使得环保项目落地变慢,环保企业对于PPP态度由乐观变为审慎。环保PPP项目包已经从几亿扩展到了几百亿规模,这对企业现金流将带来巨大影响。

NO7 寻求国资驰援以“过冬”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8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显示,排名前十强的环境企业中,国有企业为7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余三家名企环保企业分别为东方园林、碧水源及铁汉生态。而这,仅仅是当前国企央企加速抢滩环保领域的一个缩影。

不论是推出多款治污治废利器、进军水处理的中广核,还是频频亮相城乡环境治理的葛洲坝,亦或是打造全口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的北京环卫平台……环保俨然成了国企寻找业绩增长点的新路径。但与此前不同的是,面对2018年业绩增速放缓,资金日趋紧张的行业共性,寻求国资帮助成了部分环保企业的“最优选”。

海淀国投增资海淀科技成为三聚环保控股股东,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国资委成为三聚环保的实际控制人、东方园林与三峡集团共同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盛运环保及公司控股股东开晓胜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南昌市政府出资平台将与上海图世等多家机构共同成立60亿元基金,投资于神雾集团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天翔环境最终与能投水务“签约”推进项目合作。

而上述企业回归国资怀抱,或许让很多民营企业心情复杂。但对于那些技术更新迭代快、具备核心优势的企业而言,通过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关系寻求发展,也不失为增强盈利能力的有力杠杆。

NO8 洗牌重生

洗牌加剧、深度洗牌、彻底洗牌……说着说着,“洗牌”这回就真来了。

水、气、土等领域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纷纷被纳入时间表,大量企业正在涌入环保领域抢占市场、瓜分蛋糕。但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约7000家环保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0.87%左右,但其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8.97%,营业利润占比超过89.85%。

和以往处于十字路口的产业成长期一样,企业数量众多但体量普遍偏小。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在环保行业这种分化正在加剧。尽管整个环保产业的前景还是被看好,但企业数量庞杂的环保产业必将迎来真正意味上的洗牌,而早就筑起护城河的企业实力将更加凸显。因而多数危机中的环保企业没有倒闭,而是接受重组。

一场鏖战在所难免。“接下来就看谁能坚持下去,如果持续被雪片一样的债务压的不能动弹,那就很可能意味着经营失败。”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坦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