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跨区输电是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纽带
跨区输电是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纽带目前中国清洁能源发电仍然普遍遭遇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在2014年中国能源峰会上发言指出,“跨区输电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山西(煤炭、风能)、鄂尔多斯盆地(煤炭、风能、太阳能)、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风能)、西南地区(水能)和新疆(煤炭、风能、太阳能)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高能源就地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的现金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
白建华总结称,在对能源电力结构和电力流进行宏观布局时,首先需要测算受端地区的用电市场空间。在受端地区扣除规划建设的水电、核电、气电、新能源发电、在建和核准的煤电项目以及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流后,剩余的就是煤电的市场空间,或者是未来调峰电源和外来电源所要满足的空间,经过对区外输入的煤电电力流和当地煤电建设进行经济比较后,确定各自的市场份额。
另外,要优化西部北部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煤电基地向东中部地区外送流向和规模。经优化计算,到2020年,东中部12省市输入电力3.5亿千瓦,2011到2020年十年新增2.8亿千瓦的电力流,其中水电规模大约7400万千瓦,煤电和风电大概2.6亿千瓦。风电部分,除了“三北”地区消纳一部分以外,需要跨省跨区输送才能全部消纳,其中东北地区的跨省外输是3200万千瓦、华北地区接近3000万千瓦。他指出,“进入开发之后,我们要争取做到弃风率要控制在5%以内,不能是现在20%、30%的弃风率,才能发挥效益。”
白建华在对东中部受入电力流规模展望时表示,到2030年前后西南地区的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藏水电将成为西电东送电力流接续点,风电电力流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太阳能发电的跨区输送需求逐步扩大到千瓦级规模,2030年预计东中部受入电力流规模5亿千瓦左右。2030-205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将成为电力流大规模增加的主要推动力,2050年预计东中部受入电力流规模6-12亿千瓦。
白建华认为,跨大区的电网是未来的格局和趋势,在这当中交直流的特高压会得到广泛应用。到2020年之前,要形成东部电网、西北电网、南方电网、和华北、华东电网这五大电网格局,其中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和华东电网为受端。到2050年时,风电、太阳能以及水电将达到很大的规模,在西北、西藏和川渝地区实现多能互补的送端大系统,再配上一定的储能,满足当地需求之后送往中东部地区。
据白建华估计,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将从2013年的3.7亿千瓦增长到2020年7.3亿千瓦,到2050年的长远规划将达到30亿千瓦到60亿千瓦。但是他也认为,预计开发规模也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包括网络系统的配置、调峰和储能的技术是否成熟,都会对开发方案产生影响。
其中,太阳能发电的技术开发潜力接近30亿千瓦,重点在青海、新疆、甘肃和内蒙等地区建设并网光伏电站,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计划到2015年实现光伏发电规模2100万千瓦,其中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各占1000万千瓦;到2020年计划达到50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规划发电量超过了大型光伏电站。2013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定下了更大的目标,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
陆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约为25亿千瓦到30亿千瓦,而当前技术条件下,水深条件为5-50米范围内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4亿千瓦。到2015年,“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和华北)的风电规模达1亿千瓦,到2020年达到2亿千瓦,占全国规划总容量的80%,其中需要跨区消纳的风电规模约9800万千瓦。
白建华透露,当前中国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的理论蕴藏量达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电量为5.72亿千瓦。其中未来重点开发的包括西南地区的金沙江、大渡河、怒江、澜沧江等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