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北电力大学建校60周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壮大(深聚焦)

来源:
时间:2018-10-25 12:01:57
热度:

华北电力大学建校60周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壮大(深聚焦)  核心阅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27万学子走出华电校门,成长为能源电力领域优秀人才让电力造福人民、为

  

  核心阅读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

  27万学子走出华电校门,成长为能源电力领域优秀人才

  让电力造福人民、为国家奉献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电力

  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呈逆向分布,能否研发出电压等级更高、输送容量更大、送电距离更远的输电技术,实现将西部更多的水电、风电、太阳能新能源,输送到东部沿海城市?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交直流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先进核能发电……这些国家重大工程,如何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导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行业异军突起,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旺盛,高校该如何应时而变、应需而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徐进良(右一),正在和华北电力大学团队进行科研试验,其科研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资料图片

  ……

  这些,是正在困扰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也是所有华北电力大学人苦苦求索、立志攻坚的难题。

  华北电力大学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发展需要为导向,经过60年耕耘建设,构建起了“大电力”学科体系,成为我国能源电力工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峥嵘一甲子,华北电力大学因电而生、因电而变、因电而强,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向而行,承担起为能源电力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责任与使命,正在努力绘制一幅行业特色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华电样本,点亮新时代的能源电力之光。”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说。

  做“顶天立地”科研

  日前,华北电力大学一项进行了12年的研究——“多温区多功能系列SCR脱硝催化剂与低能耗脱硝技术研发及应用”通过鉴定,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我国工业脱硝的多行业多温区工况复杂的技术难题,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主创新技术解燃“煤”之急,从源头扼杀雾霾,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华电方案”,这是华北电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做“顶天立地”科研的一个缩影。

  时光回溯到34年前,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国的一位年轻教师带着仅有几人的团队,在保定校区教2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研发出了我国首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使我国在该领域一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终结了进口产品垄断的历史。这位年轻教师,就是后来在微机继电保护领域卓有建树的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杨奇逊。

  刘吉臻院士是我国发电厂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最大容量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和世界首台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打破了该技术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给世界最高等级的火电机组成功装上“中国脑”,实现了国产高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大技术突破。

  以杨奇逊院士和刘吉臻院士为代表的几代华电人,活跃在国家能源电力科学的最前沿,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实现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已建有完整的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包括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服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的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服务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在很多关键领域解决了我国在能源电力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并在科研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介绍。

  育“可堪大任”之才

  在电气创新班“工程电磁场”课程上,国家级教学名师崔翔教授总会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欣赏。不仅如此,崔翔还在课堂上将看似枯燥的工程电磁场课程与历史、美学、工程、创新相结合,“因为电力是集科学、技术与工程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不光要重知识、重技能,还要重素质、重创新。”崔翔说。

  华北电力大学有一批像崔翔一样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和育人第一线的专家教授。学校推行“名师班主任”制度16年,聘请思想品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充分发挥名师大家的“学术带头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头人”的“双带头人”作用,把最优质的教师资源用在本科教育的“刀刃”上。

  “随着能源的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和新需求。学校以产学研结合作为桥梁,把脉行业发展新动态,不断延展和丰富学科内涵,改造升级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服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副校长王增平介绍。

  围绕国家可再生能源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超前布局学科,于2007年成立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目前已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近50家高校发起成立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华北电力大学为我国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领跑者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培养适应行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高素质“大人才”,学校还建构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电力央企组成的“高规格”大学理事会,每年都要集体会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70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实行“双导师”制,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60年来,27万学子从华电走向工作岗位,成长为能源电力领域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创业企业家等。当前,新能源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使华电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电力央企接收大学毕业生最多的高校。

  行“扎根大地”理念

  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有座藏木电厂号称“西藏的三峡工程”。团队带头人庄家强,是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91届毕业生。

  “60年来,许许多多像庄家强一样的华电学子,怀揣理想,发挥所学,在雪域高原为西藏电力事业奉献青春。”校党委副书记汪庆华自豪地说,“有电的地方就有华电人,没有电的地方更要有华电人。让电力造福人民、为国家奉献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电力,这是所有华电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

  学校立足于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学生深入雪域高原、草原牧场、大漠戈壁、长征之路,为贫困地区“送设备、送人才技术、送服务”,学校致力于帮助解决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群众的“用电难”和脱贫问题。2009年暑期,华北电力大学师生深入西藏无电区调研;2010年8月,为西藏拉孜县节村53户无电居民安装了太阳能照明设备,结束该村无电历史;2011年1月,再赴拉孜县明码村教授游牧民使用太阳能设备;2011年玉树地震后,提出一套适合灾区电力重建的可行性方案,一年后参与设计论证的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竣工并网发电……

  学校还积极为地方政府服务,与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成立苏州研究院等;作为主要发起单位成立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省级能源协会——北京能源协会,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筹划发起“中国电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力保定“中国电谷”建设;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学院,推动能源电力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我们一直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这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更要对国家负责。”杨勇平说,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美丽中国为己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及教育项目合作,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融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雄安新区、保定“中国电谷”等的建设,全方位推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解决全球能源、环境等现实问题中贡献华电智慧与华电方案。

  校党委书记周坚说,“华电人将积极肩负立德树人崇高使命,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力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华电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