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增长4.7倍。其中,以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一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增长4.7倍。其中,以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一次电力产量增速为30.5倍,远超煤炭增速的4.7倍、天然气增速的9.4倍和原油增速的0.8倍,显示清洁电力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生产的领跑者。
不仅是清洁电力生产能力一项指标。改革开放至今,电力行业的供电能力、服务质量、建设水平、技术水平和对外合作,都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取得了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收获的同时,电力行业的成功发展也留下诸多经验。其中,有两条经验最为关键:一条是做大蛋糕,另一条是放开体制——前者解决了持续多年的电力紧缺,让电力供应不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使几乎所有人都能很方便的用上电;而后者则是使电力行业由国家独家办电变成了如今国资、民资、外资都可进入的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国民经济基础行业。
既要用上电,也要用好电
从今天看,两条经验中的“做大蛋糕”意义更为深远,因为它第一次解决了困扰中国人多年的缺电问题。
改革开放前,由于基础差、财力弱,中国电力装机总量小,缺电严重始终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据统计资料,截至197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仅5712万千瓦,人均装机容量仅为0.06千瓦。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保障,电力建设需求迫切,于是在“电力先行”的政策方针推动下,电力基础设施实现了第一轮快速发展。
1997年左右,持续多年的电力“供小于求”终于得到缓解。上世纪末期,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装机富余、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电力需求增长也相应提速,大大超过电力装机增速。于是在2003年、2004年前后,全国多地再次出现了电力供不应求的情况。
进入“十二五”之后,经济增速趋稳、且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有所降低。与此同时,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催生清洁电力装机大量落地。因此,我国电力供应重新进入相对宽松的状态。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最终实现现代化,解决电力供应是头等大事。但“做大盘子”并非易事,不仅要有理想初心,还要能持续推进。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有意愿增加电力装机,但由于投资、制造能力、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最终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导致人均电力装机水平始终偏低,电力普遍服务也就无从谈起。
而在中国,我们不仅做大了盘子,还让电力发展基本保持了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快速发展,最终让更多人享受到了电力带来的便利。之所以能做到,“放开体制”无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仍是主流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当时,电力行业却敢于做“吃螃蟹的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80年代中期,电力行业大胆提出并实践与地方及其他部门联合办电、集资办电、甚至外资办电等模式,以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此后,国家在电力行业又实行对集资新建的电力项目,按还本付息的原则核定电价水平。这样,又打破了单一的电价模式,尝试按照市场原则确定电价。
电力供需问题获得基本解决之后,体制改革仍没有停止。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等一系列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举措。经过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电力行业基本上实现了政企分开和厂网分开,同时为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今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电力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化改革空间,但过去电力行业挣开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推动电力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的贡献是载入史册的。从行业角度看,不断推进改革,让电力行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用户角度看,不断优化服务,实现了让更多人用好电的目标。
电源重绿色,服务重消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在未来需要持续推进改革。
当前,能源结构和电力供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能源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解决电力短缺转化为追求高质量发展。要有效地解决新矛盾,进而实现能源革命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目标,电力行业需要根据40年积淀下来的改革基因,持续推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让下一步的改革充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而下一步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在基本实现供电可靠稳定的基础上,推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里提到的高质量,既包括电力产品本身的质量,也包括电力供应方式的质量。
首先,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
当前,我国绿色电力增速快毋庸置疑,但是,绿色电力占比仍然较低。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6979亿千瓦时,仅占全部发电量的26.5%,燃煤发电仍然是主要的发电来源。同时,燃煤发电在节能减排方面进步显着,如以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为代表的清洁电厂已基本实现“近零排放”,但改造成本较高。
在未来5~10年,与火电低排放实现全行业普及相比,提高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发电的“调结构”式改革将更为可行。在推进电力多元化的过程中,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技术,也将在其中获得发展的先机。
其次,改革要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
过去,电力供应紧张,行业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供上电”。但现在,随着供需矛盾的缓解,电力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已经成为评判电力服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最大的电力消费者。而现在,随着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电力需求增长正在从工业更多地转向第三产业和民用。
面对这样的变化,电力行业需要在改革中及时调整思路,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让电力服务更适应于消费端,积极培育适合终端客户的运营思路。
升级很重要,融合更关键
在过去40年,电力行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少了神秘、接了地气。
20多年前,很多人认为电力行业很神秘。这其实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电力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供电质量和安全。这意味着,其安装、调试、运行和检修距离普通老百姓相对较远。
但近20年,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落地、电动汽车初步实现普及,普通公众开始了解储能、分布式发电等技术。更重要的是,电力的普及并未局限在大城市的高知人群。借助光伏扶贫等政策在近年的快速推进,即便是农村贫困地区的百姓,也已经通过安装在自家屋顶的光伏板,直接了解并感受到电力所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下一步,电力行业仍需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推进开放。这种开放既要有对外开放,还有对内开放。
进一步开放,是让电力行业与新兴技术、科技相结合,实现产业升级。
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电力行业主动出击,渗透到别的行业,另一方面要打开大门,让其他行业有机会进来。以互联网为例,在电力的智能配置和运行中,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不可或缺。因此,与其等待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欢迎,并从中积极发现新的商业思路。
同时,也要使电力与煤炭、石油、新能源等诸多能源领域融合,形成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
当下,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以绿色电力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细数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会发现其最终的效果,都是打破不同领域的边界,促进不同种类的产业实现融合。因此,电力和燃煤、油气等领域的融合,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形成多能互补模式的过程中,电力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让不同能源更好地实现有效配置,最终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资源。
和对外开放相比,对内开放是电力行业的新命题,却更为紧迫。因为只有实现了融合和多元化的电力发展,才有望借助技术、获得升级,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高级研究员)
上一篇:市场供应形势正在逐步好转
-
乌兰察布工业废渣随意倾倒问题突出2024-08-16
-
光伏新政突拉“电闸” 专家直言:呼吁撤销新政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