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储能和分布式优化调度
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储能和分布式优化调度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展示了一个集智慧能源、智慧城管、智慧住建、智慧应急防灾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展示了一个集智慧能源、智慧城管、智慧住建、智慧应急防灾等多方面为一体的智慧城市。
行动计划要求建设智慧能源体系,明确深化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从电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直至用户终端的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推进城市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布式优化调度。以智能电网为中枢,促进能源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探索建设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信息双向流动,逐步形成以电力流为核心的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支撑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等业务。
全文如下: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8〕70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智慧江苏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网络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推动实施《“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网络强省建设,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突出“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实施“12345”行动计划,即构建一个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实施大数据应用推广和云服务提升两大计划,打造智慧江苏门户、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三类云平台群,围绕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普及智慧民生应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四个重点方向,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智慧城市治理创新、民生服务便捷普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等五方面工程,着力建设更高水平、更有优势、更具活力的智慧江苏,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聚焦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科学量化效能目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需求导向、创新服务。立足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高效配置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促进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各类创新。
以人为本、惠民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智慧江苏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应用智慧手段提供多样化、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使城乡居民共享智慧化建设成果。
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辩证关系,坚持依法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提升技术能力,形成与信息化发展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三)总体架构。
智慧江苏建设的总体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展现层等四个层次和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两个体系。展现层通过整合各种渠道,为市民、企业、管理服务者、管理决策者四类服务对象提供统一的访问和交互入口;平台层通过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应用,实现管理端的有序协同和服务端的有效反馈;数据层通过建设各类数据库、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基础设施层通过集约化建设和云服务方式,合理灵活地分配基础设施资源。遵循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构建智慧江苏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框架和面向各重点领域的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打造涵盖技术、设施、管理、法规的智慧江苏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态势感知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控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创新发展服务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各市、县(市、区)成立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机构,协同抓好智慧江苏建设行动计划的分工落实。
2﹒优化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组织信息化和信息技术领域院士、学者、企业家等业内专家,对智慧江苏和地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项目立项、工程建设、推进实施等开展咨询和指导。发展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3﹒完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智慧江苏建设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统计监测、管理评估和运营保障体系。开展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旅游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制定发布智慧城市、智慧服务门户、重点行业智慧化等建设指南,组织智慧江苏标准和建设指南实施推广工作。
4﹒建设创新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面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组建智慧城市、特种机器人、物联网与传感器、工业互联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引领行业发展。
5﹒推进工程示范。围绕企业服务、便民服务、社会治理、智慧城市等方向,联合省有关部门共同建设一批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创建一批智慧江苏示范工程,形成智慧江苏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6﹒创新运营模式。加大各级财政对智慧江苏建设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探索采用公私合作关系(PPP)、服务外包等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建设运营和管理服务水平。
7﹒加强评估考核。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行量化考核,并总结推广一批典型作法和成功经验。
(二)实施大数据应用推广计划和云服务提升计划。
1﹒大数据应用推广计划。重点实施大数据新兴业态培育工程、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经济运行大数据工程、智慧交通大数据工程、警务大数据工程、市场监管大数据工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工程、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食品药品大数据工程、环境保护大数据工程、审计大数据工程和安全生产大数据工程。实施政府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建设全省统一的“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2﹒云服务提升计划。面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政务服务云化,建设完善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水利云、警务云、市场监管云、信用云、国土资源云等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以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为重点,建设工业云、企业云和中小企业“e企云”。大力推进“企业上云”计划,实施工业云平台示范应用、星级“上云”企业建设、云服务体系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建设等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提升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支持建设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云服务平台,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协同研发设计云服务平台,推进无锡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
(三)打造智慧江苏门户云平台群、政务服务云平台群、民生服务云平台群。
1﹒智慧江苏门户云平台群。聚集省级公共服务大数据资源和各类应用,继续推进智慧江苏门户、智慧江苏APP、智慧江苏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建设,支持各设区市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智慧门户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智慧江苏平台投入,鼓励平台进一步创新市场化运作与合作模式。推动智慧江苏门户平台面向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等领域,完善客户互动服务功能,增强智慧服务体验,持续探索和深化跨平台、跨区域、跨领域应用,加强平台与江苏政府网站群、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的深度融合,推进“多屏联动”,打造全景式、全覆盖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
2﹒政务服务云平台群。争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省份,建成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端一号一码”,打造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服务全渠道、用户全参与、资源全共享、各级全衔接、跨区全支持、过程全监控、考评全实时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着力破解身份认证、数据共享、在线支付等瓶颈难题,实现身份证、驾驶证和其他证照的电子化,实现“证件上网、网上认定”。将全省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政务公开平台、更加权威的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更加及时的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网站群体系,加快建成整体联动、高效惠民的网上政府。
3﹒民生服务云平台群。深化“互联网+民生服务”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社保、教育、交通、旅游和信用等新兴服务,推动互联网向民生服务领域渗透。开展智慧江苏医疗健康云建设,打造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规模化、集约化、集中式建设平台。启动建设智慧江苏社保云,打造省市一体、共建共享、按需分配的人社云平台。推动智慧江苏教育云建设和应用,提升教育优质资源统建共享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江苏交通云,推动交通业务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开展智慧江苏旅游云建设,打造“水韵江苏”旅游品牌。加强智慧江苏信用云建设和应用,打造公共信用信息政务应用和社会服务平台。
(四)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
1﹒宽带网络。加快推进网络强省建设,城镇和农村家庭宽带基本达到千兆接入能力,实现4G无线网络全省城乡全覆盖。支持5G技术研发和布局,率先实施5G实验和商务服务。鼓励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窄带物联网协同应用,大力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国家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建设工程。
2﹒下一代互联网(IPv6)。加强下一代互联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创新,完善IPv6技术标准体系。推广移动和固定网络终端的IPv6应用,实现网络全面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优化流量调度能力。强化IPv6网络安全能力建设。
3﹒窄带物联网。加快发展窄带物联网(NB-IoT)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视频监控网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运管平台,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
4﹒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区域大型数据中心,支持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和安全认证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布局和升级改造。
5﹒公共基础数据库。加快数据资源归集,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库,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
(五)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国土资源云。推进“时空信息云”“国土资源云”等工程建设,统筹整合全省基础设施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资源、业务应用与服务体系,推动基于多规合一的“一张图”建设,推动“天地图·江苏”提档升级,实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智慧化、可视化、协同化。
2﹒智慧城管。建立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城市管理体系,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强化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监督、环境卫生监测等方面的管理效能。
3﹒城市大脑。支持南京、苏州等有条件地区先行探索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整合城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数据,接入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等社会数据,形成城市大数据,通过对终端信息的全面感知和数据处理,构建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图”。
4﹒智慧能源。深化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从电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直至用户终端的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推进城市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布式优化调度。以智能电网为中枢,促进能源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探索建设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信息双向流动,逐步形成以电力流为核心的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支撑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等业务。
5﹒智慧水利。建立智能感知体系,全面监测水利基础信息,提升水利感知监测管理能力。完善水利信息发布制度,增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能力。建成水利云及水利展控中心,加快智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水利部门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异常事件预警预报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6﹒智慧住建。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推广应用,推进传统建造模式向设计三维化、构建部品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定制化转变。推动节约型城乡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预测预警、形势分析能力,打造“智慧监管”的建设管理体系。
7﹒智慧财税。依托“金税三期”“金审三期”等建设成果,合并财政、税务相关经济税收数据和重点企业数据,分阶段逐步实现财税数据的升级完善。建设智慧财税云平台,实现更多税务事项的“统一入口、统一提交、分拣落实、统一反馈”。通过对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等数据共享交换和数据分析挖掘,为地方经济运行提供决策参考。
8﹒智慧市场监管。建设和完善市场监管信息库,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政府市场监管效能。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服务大数据中心,实现精准监管和智慧服务。建设和完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苏)、江苏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重要产品安全监管与追溯等专业系统,推进全省市场监管信息深化应用、部门共享和有序开放,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努力打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释放企业创新与市场竞争活力。
9﹒智慧应急防灾。构建以省智慧应急平台为枢纽,省、市、县三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形成覆盖全部地域、面向不同群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立体网络,健全动态感知、智能监控、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加强气象及次生灾害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速普及智慧民生应用。
1﹒智慧教育。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和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创新水平。
2﹒智慧文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出版、数字影视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促进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等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造出版、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业和电影、电视、影院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型业务发展。
3﹒智慧人社。推进以大服务、大数据、大平台为主题的“智慧人社”建设,构建城乡网络覆盖、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应用融合的“大社保”体系。推动线上“一网通”、线下“一卡通”建设。完善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形势监测体系,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
4﹒智慧民政。结合“金民工程”等国家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深化全省民政业务一体化应用,全面集成社会组织、救助、养老、慈善、婚姻、殡葬、未成年人保护等民政业务,实现协同联动。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构建覆盖城乡、信息共享、应用融通的“大救助”体系,促进精准扶贫、精准救助。
5﹒智慧健康。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优化就医流程、医患实时问诊互动,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医疗健康等新型服务模式。提升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不断充实“互联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内涵,建设以居家社区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支持系统。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等相衔接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6﹒智慧交通。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数据采集、管控等基础能力,努力提升客货运输信息服务能力和行业治理能力,积极构建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实时监测、精准服务和精细化管理。
7﹒智慧警务。构建以智慧情报、智慧侦查、智慧防控、智慧移动、智慧管理等“五大应用体系”和社会动态智能感知体系、智慧警务基础支撑体系、警务大脑智能应用体系、智慧警务安全防护体系等“四项关键支撑”为标志的智慧警务新体系,营造智慧应用新生态,建成智慧警务大脑,形成面向公安民警的“数据支撑力”、面向人民群众的“数据服务力”、针对犯罪分子的“数据威慑力”,全面提升智能感知、计算处理、实战应用能力。
8﹒智慧人防。构建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实现防空警报信号报知、人员紧急掩蔽场所告知、防空知识和技能体验的泛在化、普适化,营造智慧人防新生态。形成科学的面向人民防空指挥人员的行动决策体系,面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防护能力。
9﹒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构建集市场准入、动态监管、应急处置于一体,覆盖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的食品药品安全协同监管执法体系。通过食品和药品的追溯信息,实现食品药品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踪、问题食品药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完善企业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10﹒智慧环保。落实“263”专项行动,建立污染物排放与监控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推动环保大数据面向社会公众、民间团体等开放共享。构建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提升企业自我环境行为修复能力。积极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网上交易。
11﹒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创新应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线上线下营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信息集成化、服务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创新多元化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12﹒智慧体育。建设全省体育信息服务网络、省级体育数据中心、省级智慧体育应用平台,实现核心数据集中整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的体育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全面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行智能化全方位、全过程健康管理。
13﹒智慧社区。推动江苏政务服务网和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向社区(村)延伸,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社区(村)全覆盖,促进社区政务及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逐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等“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完善各类信息服务载体,探索社区服务O2O模式。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规范开展村(居)务公开和协商民主。
14﹒智能家居。面向家庭生活、楼宇办公、公共空间等场合,融合照明管理、电器控制、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场景体验,开展智能家居应用试点。探索家居环境感知与远程控制、建筑节能与智能控制、公共区域管理与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与便民服务等方面的“智慧生活”综合应用。
(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1﹒数字产业化。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融合创新,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智能硬件、工业控制、智能终端等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汽车电子标识、智能交通等一批重点物联网示范应用,打造无锡物联网产业核心区。积极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应用的大数据技术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大数据产业园。不断创新人工智能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动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应用示范的先行区。
2﹒产业数字化。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突出抓手,着力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促进信息技术向设计、生产、市场等环节渗透,鼓励生产方式向精细、柔性、智能转变,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加快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和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力的互联网交易中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互联网品牌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互联网经济集聚区。打造一批智慧园区和创新型园区,积极深化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动南京江北新区、中韩盐城产业园、连云港中哈物流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推动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无锡鸿山物联网小镇、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等一批小城镇智慧化发展。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步伐,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发展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江苏特色田园乡村。
三、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宽带网络升级工程。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光网乡村”工程,深入推进“企企通”工程建设。在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础上加大带宽扩容力度,加快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打造面向区域级骨干网络互联的区域交换中心、信息交互中心。支持南京、苏州等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化基地。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以及江苏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全面推进“高清江苏”“4K江苏”。
2.窄带物联网建设工程。加大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部署力度,提供良好的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全面增强NB-IoT接入支撑能力。推动规模化商用落地,加强NB-IoT在公共服务领域、个人生活领域的推广应用,探索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结合的应用场景,鼓励在新技术、新业务中的应用。
3.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升级工程。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IPv6规模部署有关要求,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网络的IPv6发展,实施LTE网络端到端IPv6改造、移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等固定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进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CDN)、云服务平台及域名系统IPv6改造。加快互联网典型及创新特色应用IPv6升级,开展政府网络IPv6改造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强IPv6网络安全防护手段和防护体系建设,支持IPv6安全技术研发、应用和融合创新。
4.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加快建设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和安全认证中心等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机场等规划建设的衔接。以公安“平安城市”、升级版技防城、“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的视频监控为主,结合交通、城管、环保、国土等视频监控资源,完善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速公路智能化运营服务支撑平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力度,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平台。加快融合型家庭网关、家庭智能终端和家庭多制式传感器普及布设。
(二)政务服务能力优化。
1.基础数据资源建设工程。完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人口法人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健康、就业、社会保障、能源、统计、质量、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安全监管、城乡建设、企业登记、旅游、食品药品监管、公共安全、交通运输、教育科研、审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库。
2.政务服务网建设工程。建设省、市、县三级统一的江苏政务服务网,升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改造部门审批业务办理系统,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动态管理系统,完善全省统一的12345在线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完善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
3.政府网站群整合工程。充分发挥省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第一平台和政务服务总门户的作用,切实加强各级各地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并主动对接省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统一的省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加快部署各级各地政府网站,对所辖单位的政府网站,通过开设栏目、频道等形式进行整合,迁入省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
4.智慧江苏门户平台改造工程。在企业服务方面,整合构建涵盖企业办事、市场监管、金融服务、环保监测等各类资源的企业服务平台。在市民服务方面,持续深化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基本公共服务应用。构建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一体化的市民服务平台,积极推广“我的南京”APP模式。
5.政府大数据共享开放工程。建成全省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加强政府数据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
(三)智慧城市治理创新。
1.时空信息云示范工程。加强多平台、多传感器和高分辨率的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建设,保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重要地理信息的持续更新。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和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典型应用示范试点建设。依托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兼容的导航与位置服务。
2.国土资源云示范工程。开展智慧城市国土资源云平台和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典型应用示范试点建设。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预测分析能力。部署不动产登记平台,实现业务全流程信息化。依托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兼容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
3.智慧城管建设工程。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功能,推广网格化管理,优化城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整合综合行政执法、综合指挥调度、市政环卫设施管理、城市景观照明等业务应用的省级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协同化、高效化、智慧化。
4.城市大脑示范工程。鼓励各设区市政府建设城市大脑示范工程,选取若干业务领域为切入点,整合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对整个城市管理进行全局、动态分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5.绿色能源资源利用工程。基于国土资源“一张图”,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的能源立体监测、监管系统。建设综合能源管理平台、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电网系统。发展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推动“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智慧住建推进工程。构建绿色建筑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筑物数据库、绿色建材信息库等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全省企业、人员和项目数据库和建筑市场、招投标、信用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打造省住房城乡建设智慧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推进省、市、县三级住房大数据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共用。
7.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统一信息采集平台,完善水、雨、旱情信息采集点、视频监视点和工程监控点建设,进一步增加覆盖率和采集要素。建成智慧水利云服务中心,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以及重点水利工程、水利网络的全覆盖。建设河湖长制管理、水利工程远程监控、水政执法及河湖采砂管理等系统,完善防汛防旱调度、水资源管理、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利管理、水文服务和政务服务等系统,提升水利业务应用智能化水平。
8.应急防灾一体化工程。建设全省统一的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加强灾情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联接各部门、贯通省、市、县三级的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气象综合探测信息系统,完善实时高效的气象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系统,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
9.智慧安监建设工程。开发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和事故应急技术支撑平台,优化整合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推进省级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推进各级安监部门信息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10.智慧审计监督工程。结合“金审工程”三期项目,构建一体化审计数据系统,建设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审计管理平台,加强审计电子数据采集、归集,积极开展大数据审计,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四)民生服务便捷普惠。
1.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探索“平台+资源”服务模式,促进全省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加强智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服务能力。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开展网络扶智与精准扶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创新融合。支持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校、高等院校及其他办学机构开展网络教育,建设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互联网+”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建设覆盖全省的新媒体城乡传播平台,加快省公共阅读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扫黄打非”综合管理监测平台。加快全省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农家书屋实现乡村覆盖,鼓励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3.智慧人社大集中工程。构建全省统一的“二库四平台”体系架构,建立全省集中的人员、单位和社保卡基础信息库,加快推进省、市各类业务系统数据大集中,建立人社业务资源数据库。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系统(金保二期)的建设和维护,全面推动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推进“互联网+”妇联,建设省妇女儿童云服务平台,打通零距离服务妇女儿童的“智慧通道”。
4.智慧民政服务工程。推进“金民工程”配套建设,改造提升省民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融入全国民政业务一体化应用,实现各项民政业务部省协同、上下联动。建设省级居民家庭经济核对大数据平台,推动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核查比对与业务协同。
5.智慧健康推进工程。加快构建统一权威的省、市、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各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基本建成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应用,推动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推行“虚拟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
6.智慧交通建设工程。完善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和移动应用等基础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加快推广全省交通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应用。健全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广掌上公交、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出租车管理与服务系统、渡船航行避碰预警导航系统。推进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多式联运信息通道,推动交通物流协作。强化寄递渠道的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
7.智慧警务建设工程。构建智慧警务应用生态工程,提升反恐处突、侦查破案、服务民生等数据实战支撑能力。构建智慧警务技术支撑工程,按照“织密天网、建强天算、探索天智、铸牢天盾”的要求,夯实智能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工程,建设全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隐患发现、应急处置能力。
8.智慧法务提升工程。加快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一体融合发展,深化“7天×24小时”服务,实现实体、网络、热线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县乡村三级“智慧法务”体系建设,建设智慧型县级法律服务中心,加快乡村智能服务的一体连通。推广“互联网+律所”“互联网+法援”“互联网+公证”等服务,积极推进“智慧调解”,让群众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性的公共法律服务。
9.智慧人防建设工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整合建设人民防空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人民防空警报智能化管理,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和人民防空行动决策等系统。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防护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普遍性需要。
10.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工程。加快构建覆盖省、市、县、乡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统一信息网络和智能移动监管平台。建设省级食品药品监管云服务平台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依托现有资源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控监测中心,建成省级食品药品监管云数据中心,推进省级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平台建设。
11.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体系工程。开发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系统,落实“多规合一”,统筹建设生态功能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排污许可与总量管理一体化平台,完善集污染物排放监控、工况监控、视频监控、水电能使用监控、智能质控于一体的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智慧河湖管理系统,建成河湖信息共享平台、河湖管理应用系统、提高河湖智能化调度水平。建设工业集聚区、化工园区“一园一档”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环境综合执法管理系统,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系统,开发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建立环境信息数据整合交换与共享机制,构建资源环境基础硬件平台体系和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体系。
12.旅游产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构建旅游产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整合旅游信息展示和发布平台,推进景区管理平台和多维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体系。
13.智慧体育建设工程。建设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广《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指南》网络版应用,完善省、市、县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指导中心网络。充分运用智能穿戴设备等物联网技术采集健身数据,为群众提供在线健身指导、健身处方等服务。推动智慧体育馆建设,培育智慧体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
(五)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1.新兴智慧产业推进工程。研究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云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支撑软件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创建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区。实施“数动未来”专项行动,遴选一批优秀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加快云计算、大数据领域重大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大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推动苏南、苏中、苏北软件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创新合作,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推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汽车电子标识、智能交通等一批重点物联网应用示范,打造物联网产业发展新高地。研发自主安全可控服务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一批能够成为互联网新入口的智能硬件。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平台和服务型企业,建立完善人工智能产品、技术和应用协同发展机制。
2.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壮大网络销售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提升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网络服务平台,着力在化工、纺织、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领域打造跨区域商品现货交易平台。融合发展物流专业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本土物流企业向专业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转型。打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细分服务平台,聚焦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培育面向百姓生活需求的细分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加强信用创新和模式创新。实施企业电商拓市专项行动,推动江苏优质制造业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工程。加快构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结构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度,推进以无锡、苏州和南京等市为中心的沿江集成电路产业带建设。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端发展,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加快研制下一代互联网设备,打造天地一体现代通信产业链。大力发展满足高端装备、应用电子、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的核心基础元器件,突破微机电系统(MEMS)微结构加工、高密度封装等关键共性技术。
4.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模式,支持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组织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工程,积极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装备等重大专项,鼓励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创新研制。加快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化,促进成套智能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5.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制定并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指南,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和认定工作,力争建成2-3个国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组织制定和发布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星级上云企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重点建设10家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创新中心,打造10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新增10万家企业上云,重点打造星级上云企业,在全省重点产业园区中创建30家“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建设,认定一批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建设服务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采集服务商、工控安全服务商、工业互联网配套服务商,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体系。
6.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全程应用,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启动江苏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和服务融合,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农业大数据挖掘应用,全面构建智慧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升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省建设水平,促进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项服务不断深化。
上一篇:两部门通知上报光伏扶贫项目计划